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情绪双面”兄弟?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抑郁症这一常见的情绪障碍。在日常的门诊或线上咨询中,有不少人因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前来咨询,希望了解自己是否可能患有抑郁症。
然而,在经过详细的精神评估和问诊后,我发现其中一部分人的情况并不单纯是抑郁,而是另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当听到这个陌生的名词时,很多人会露出困惑的表情:“双相情感障碍?那是什么?”我会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它就像是一个情绪上的‘混合型人格’,既有抑郁的低落,又有躁狂的高涨。”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简称BD)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它不仅包括典型的抑郁发作,还必须至少有一次躁狂或轻躁狂的发作。在躁狂期,患者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话多且思维跳跃;而在抑郁期,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倦无力等。
这种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切换的状态,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极度兴奋变得极度沮丧,甚至伴随焦虑、强迫、幻觉、妄想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情绪的“过山车”体验
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嘲为“过山车玩家”,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是一辆永不停歇的过山车,时而冲上云霄,时而坠入深渊。在躁狂状态下,他们可能会连续几天不睡觉,沉浸在高强度的工作、创作或社交中,甚至产生“我就是天才”的错觉。
历史上,像梵高、尼采、贝多芬、歌德等杰出人物都曾被怀疑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然而,这种所谓的“天才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浪漫。躁狂期的高效和自信往往只是短暂的幻觉,随之而来的抑郁期可能会让人彻底崩溃,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双相情感障碍的历史与分类
在过去,双相情感障碍曾被称为“环性精神病”、“躁郁症”等。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正式将其命名为“双相情感障碍”,并沿用至今。
根据《DSM-5》的分类,双相情感障碍包括七个亚型:I型、II型、环性心境障碍、物质或药物所致双相及相关障碍、躯体疾病导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其他特定双相及相关障碍,以及非特定双相及相关障碍。而《ICD-11》则主要将其分为Ⅰ型、Ⅱ型和环性心境障碍三大类。
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发起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为2.4%。在中国,大约有840万人受到该病影响。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首次出现症状后一年内才寻求帮助,仅有20%的人在第一年内被正确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在美国,双相障碍患者平均需要10年才能接受首次治疗,超过一半的人在发病后五年内未接受任何专业干预。这种低识别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不仅加重了病情,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庭的经济与心理负担。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要确诊双相情感障碍,通常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1.病史采集
医生会通过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描述,了解其情绪变化的历史、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行为表现等。
2.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目前尚无明确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以确诊双相障碍,因此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情绪变化的躯体疾病或药物影响。
3.精神状态评估
医生会通过面对面交谈,观察患者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活动,同时也会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其外在表现。
4.量表评定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杨氏躁狂量表(YMRS)、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心境障碍问卷(MD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这些量表有助于量化患者的情绪状态,辅助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的四种情绪发作类型
双相障碍主要包括四种情绪发作形式:
1.躁狂发作
表现为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思维奔逸、睡眠需求减少、注意力分散、冲动行为等,通常持续至少一周。
2.轻躁狂发作
症状与躁狂类似,但程度较轻,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也不造成严重社会功能损害,病程通常为四天。
3.混合发作
在同一段时间内,躁狂和抑郁症状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情绪波动剧烈。
4.抑郁发作
与抑郁症的发作类似,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我否定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与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0-30倍。
年龄与性别
该病多发于20-30岁之间,但近年来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增加趋势。I型双相障碍男女发病率相近,而II型和混合型则更常见于女性。
季节因素
部分患者的情绪波动具有季节性特征,如冬季抑郁、夏季躁狂。
婚姻与家庭关系
离婚或独居者中发病率较高,良好的婚姻关系有助于延缓发病和减少复发。
人格特征
具有环性人格或情感旺盛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患病。
物质滥用
酒精、尼古丁或毒品的滥用与双相障碍共病率高,会加重病情并影响治疗效果。
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
鉴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建议具有相关症状、家族史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尽早寻求专业帮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此外,阅读《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我与躁郁症共处的三十年》等书籍,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帮助患者与家人共同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