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的存在抑郁症这种疾病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第三次精神疾病调查的关键数据。研究显示,中国人群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达到6.8%。所谓“终身患病率”,指的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曾经历过抑郁症的比例,即使后来康复了也算在内。这意味着,大约每16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曾在人生某个阶段遭遇过抑郁症。
抑郁症并非罕见疾病
从数据来看,抑郁症绝非罕见病,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健康问题。它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也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很多人对抑郁症存在误解,认为它只是情绪低落、心情不好,其实不然。抑郁症是一种医学上明确界定的精神疾病,涉及大脑功能的改变,不能简单归结为“矫情”或“脆弱”。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大脑功能性疾病,而非单纯的心理问题。它与大脑中控制情绪、动机、注意力等区域的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尤其是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快乐化学物质”的减少,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生活动力。
有些人可能会通过旅行、放松或转移注意力来缓解情绪低落,这属于“抑郁情绪”,而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真正的抑郁症往往持续时间更长,且对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显著影响,必须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干预。
抑郁症的历史渊源
虽然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直到近几十年才逐步完善,但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其实早已伴随人类历史。早在《吉尔加美什史诗》中,就有关于情绪低落、精神痛苦的描述,如:“阳光消失,昏暗不明;电光闪烁,烈焰飞腾。”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相信“体液学说”,认为忧郁症是由于体内黑胆汁分泌过多所致。到了罗马时期,医学家盖伦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黑胆汁遮蔽了大脑的思维区域,导致恐惧和忧郁。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19世纪末,医学家埃米尔·克雷珀林和弗洛伊德对抑郁症进行了系统研究。克雷珀林首次将“躁狂—抑郁性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别提出,为现代抑郁症的分类和诊断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强调了对症状的细致观察,推动了抑郁症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抑郁症在中国的现状
根据黄悦勤教授团队2019年发表的研究数据,中国12个月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3.6%,而终身患病率高达6.9%。据此估算,中国约有9500万名抑郁症患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
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自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自杀是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每年因自杀死亡的人数超过80万,远高于战争和凶杀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中国,农村地区的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尤其是农村女性的自杀率显著偏高,这与社会地位、家庭关系、情感压抑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
人们常常将“情绪低落”误认为是抑郁症,但两者有本质区别。抑郁情绪通常是短暂的,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外部支持缓解。而抑郁症则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愉快感缺失,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抑郁症的诊断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它与双相情感障碍不同,抑郁症患者只有抑郁发作,没有躁狂或轻躁狂的表现。因此,是否属于抑郁症,需要通过专业评估来判断。
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常人难以理解
抑郁症患者所经历的痛苦,往往无法被外界理解。他们并非“想太多”或“太脆弱”,而是大脑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全面紊乱。即使生活中看似“一切正常”,他们也可能感到极度疲惫、无助,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这种痛苦并非意志力可以克服,而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活着比死还难”,他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渴望从痛苦中解脱。
抑郁症的躯体症状也不容忽视
抑郁症不仅影响心理状态,还会引发多种躯体症状。例如:持续失眠、食欲减退、肠胃不适、坐立不安、心悸等。这些症状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使他们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
值得庆幸的是,抑郁症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治疗的。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长曾指出,综合治疗下,约70%-80%的抑郁症患者可以获得有效缓解。
然而,现实中仍有大量患者未能接受治疗。在中国,仅有20%-30%的抑郁症患者获得专业帮助,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这说明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仍需提升。
普及抑郁症知识,关爱身边人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抑郁症。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识别身边人的心理状态,还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抑郁症不是“矫情”,也不是“想太多”,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希望我们能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抑郁症患者,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支持,让爱更近,让抑郁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