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是的,我的女儿曾经患上抑郁症,而根源竟出自我这个母亲

这是一位母亲在女儿经历心理困境后,深刻反思育儿方式的真实写照。她勇敢地站出来,坦白自己曾经的错误行为与教育理念,不仅是为了自我救赎,更是希望唤醒更多家长的警觉与觉醒。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与父母的言行息息相关。

女儿患上抑郁症,我终于开始正视问题

“是的,我的女儿得了抑郁症。”这句话曾让我难以启齿,但现在,我能平静地说出来。曾经的我,愤怒、羞耻、自责、焦虑,甚至试图用各种方式去“纠正”她。但最终,是家庭心理医生和沙盘治疗师的帮助,让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其实出在我身上。

我写下这篇文章,是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我的覆辙。请放下焦虑,真正地去看见你的孩子,而不是你想象中的孩子。

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伤害”孩子?

你是否也曾在辅导作业时情绪失控?是否因为孩子不愿练琴而大发雷霆?是否在孩子分享趣事时冷漠回应:“作业写完了吗?”是否因为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而责备?是否在孩子抱怨学业压力时选择说教而非倾听?是否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等标签?

但反过来想想,当你还是学生时,是否喜欢父母对你的学习指手画脚?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否就代表你是个失败者?你愿意别人干涉你的交友方式吗?你希望别人在你倾诉时认真倾听,而不是评判你吗?你在看手机时,是否也讨厌被限制?你学习不好,是否就意味着人生无望?

父母的愤怒背后,藏着什么?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过:“如果你在育儿过程中感到痛苦、挣扎、失望,那说明你的方法错了。”我终于明白,我曾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忽略了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曾因她不写作业而焦虑,因她不练琴而愤怒,因她谈论朋友而插手,因她看手机而限制,因她诉说压力而说教,甚至在她害怕独睡时强行“睡眠训练”……这些看似“为她好”的行为,最终却让她关上了房门,也关闭了心门。

真正的教育,从父母的自我成长开始

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孩子,却很少反思自己。为什么孩子一出问题,我们就莫名生气?因为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尚未长大的“内在小孩”。当孩子做出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时,那个“内在小孩”就会跳出来,让我们下意识地逃避责任,转而对孩子发火:“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其实,愤怒往往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的是恐惧、失望、受伤、无助等情绪。当这些情绪被压抑时,愤怒便成了最直接的出口。所以,当你即将发火时,请先深呼吸,问问自己:我真正的情绪是什么?

做父母没有门槛,但我们必须学会成长

成为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却最没有门槛的一份“职业”。孩子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我们也没有“上岗证”来证明自己是否合格。但无论我们做得如何,孩子却始终要尊敬我们、孝顺我们。

我们习惯于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习惯于用“为你好”来控制孩子,却从未意识到,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去完成属于他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我曾经的偏见,差点毁了孩子

过去,我对育儿书籍嗤之以鼻,认为自己不需要“被教育”;对心灵成长类书籍更是不屑一顾,觉得那是“无用的心灵鸡汤”。直到女儿出现心理问题,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固执差点毁了她。

我们花大量金钱打扮自己、满足口腹之欲,却忽略了心灵的成长。我们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阅读各种书籍,却忘了最需要学习的,其实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

教育其实很简单:爱、理解与接纳

现在我终于明白,教育不是控制,而是给予无条件的爱、理解和接纳。感谢我的女儿,她用痛苦唤醒了我,让我看见了那个曾经不会爱、还在渴望被爱的“内在小孩”。

在家庭心理治疗和观呼吸练习的帮助下,我的内心逐渐平静。执行“三不原则”不仅让孩子找回了力量,也让我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阅读静心三本书后,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虽然我现在仍有许多不足,但我愿意持续努力,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用爱照亮女儿心中的黑暗。

给所有父母的一封呼吁信

亲爱的父母们,请不要再试图去“改变”孩子。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自身的缺失。只有我们自己做出改变,孩子才会随之发生令人惊喜的转变。

请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的内在力量。也请相信自己,只要愿意学习、愿意成长,我们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玻璃牛牛2025-08-09 09:37:4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