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疫苗的种类与预防作用详解
脑炎疫苗是预防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脑部感染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的脑炎疫苗主要包括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两种类型。这些疫苗主要用于预防乙型脑炎,即由乙脑病毒引发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乙型脑炎疫苗的种类与作用
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特点
乙脑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减毒处理的乙脑病毒制成,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该疫苗主要用来预防乙脑病毒引起的脑炎。乙型脑炎最早在日本被发现和分离,因此也被称为日本脑炎,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乙脑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节,尤其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较为常见。由于人群普遍对乙脑病毒易感,一旦感染,患者可能出现高热、频繁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死亡率可达30%。即便幸存,也可能留下诸如智力障碍、认知行为异常、癫痫等后遗症。
疫苗接种带来的显著成效
自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来,乙型脑炎的发病率得到了显著控制。数据显示,乙脑的发病率已从每10万人中约20例下降至不足1例,极大地保障了儿童健康。
流脑疫苗的作用与意义
A群流脑疫苗的预防机制
除了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也是预防脑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该病属于冬春季高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能引发散发、流行甚至大流行。
流脑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流脑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颈部强直、败血症及脑膜刺激征等。尽管经过规范治疗,仍有10%-20%的幸存者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耳聋、失明、动眼神经麻痹、癫痫、智力或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等。
疫苗接种对控制疫情的作用
自1982年我国开始推广应用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以来,流脑的发病率显著下降。过去20年中,全国范围内未再出现大规模流行。近五年来,我国流脑的平均发病率仅为每10万人中约0.0078例,显示出疫苗在疾病防控中的巨大成效。
脑炎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无论是乙脑还是流脑,这两种脑炎一旦感染,都可能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建议所有无接种禁忌的适龄儿童,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