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老人突发细菌性脑炎,警惕不明原因发热背后的健康隐患
(声明:本文仅供健康知识科普参考,患者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近日,一位73岁男性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头痛、恶心及精神状态异常前来就诊。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最终确诊为细菌性脑炎并发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为期10天的系统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精神状态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本文将详细回顾该病例的诊疗全过程,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细菌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提高对不明原因发热的警觉性。
病例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73岁
主要诊断:细菌性脑炎、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1月
治疗方式:采用甘露醇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及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联合治疗
住院周期:10天
康复情况:症状缓解,精神状态良好,顺利出院,随访1个月无复发
一、初诊情况:发热伴精神异常,需高度警惕
患者为73岁男性,入院前13天开始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在37-39℃之间波动,并伴有全头部胀痛、恶心等症状。入院前5天,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精神状态异常,表现为对答反应迟钝、数秒后即进入睡眠状态,虽可唤醒但意识模糊,同时伴有大小便失禁,肢体虽可活动但整体状态不佳。
患者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为明确病因遂前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入院后,医生安排了头部磁共振、腰椎穿刺、血培养及血常规等多项检查,以全面评估病情。
二、诊断过程:结合影像与脑脊液检查明确病因
入院后查体显示:患者神志淡漠,语言尚可,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活动正常,但颈项强直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脑膜刺激征。
头部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显示存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而DWI序列未见弥散受限信号,排除了急性脑梗死可能。
腰椎穿刺检查是确诊细菌性脑炎的关键步骤,结果显示:脑脊液糖含量为2.5mmol/L,氯化物125.0mmol/L,压力达245mmHg,脑脊液蛋白升高至879mg/L,细胞数为40,提示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综合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细菌性脑炎合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三、治疗方案:多药联合,精准干预
针对患者病情,医生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
- 醒脑静注射液:用于脑保护,改善意识状态;
- 甘露醇注射液:脱水降颅压,缓解脑水肿;
- 头孢曲松钠:广谱抗生素,有效穿透血脑屏障,控制感染;
- 人免疫球蛋白(pH4):增强免疫力,辅助抗感染治疗。
该治疗方案兼顾抗感染、降颅压、脑保护和免疫支持,全面干预病因与症状。
四、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恢复良好
经过10天的系统治疗,患者发热、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生命体征稳定。精神状态显著改善,神志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恢复,睡眠质量提高。
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复查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遂准予出院。出院后患者继续门诊随访,1个月后复查病情稳定,未见复发迹象。
五、护理建议:科学调养,预防复发
虽然患者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长期护理和定期复查。建议患者及家属注意以下事项:
- 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避免受凉或过热刺激;
-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与激动;
- 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增强体质;
- 饮食应清淡、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 定期复查脑部影像及脑脊液指标,监测病情变化。
六、医生提醒:不明发热莫轻视,早诊早治是关键
细菌性脑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脑脊液中常表现为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升高、压力增高。在病原菌未明确前,通常采用能有效穿透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
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体温、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变化,防止病情恶化。同时,长期使用抗生素时需警惕继发真菌感染的风险。
总之,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尤其是伴随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