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老人认知障碍确诊为血管性痴呆,科学用药改善记忆力减退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一名78岁男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多次脑梗死及脑出血病史,遗留肢体无力和言语障碍。此次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就诊,头颅磁共振检查显示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及脑动脉狭窄闭塞,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治疗采用改善脑循环和促进脑代谢的药物组合,包括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吡拉西坦片和盐酸多奈哌齐片,经过7天住院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有所改善,病情趋于稳定。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78岁
疾病类型:血管性痴呆
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2月
治疗方案:注射药物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
治疗效果:记忆力减退症状有所缓解,病情稳定,无进展
一、初次面诊情况
患者家属反映,入院前约半个月开始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表现。与患者交流时反应明显迟缓,早餐内容到晚上便无法回忆,部分熟悉的电话号码也记不清。肢体活动及言语功能未见进一步恶化,无恶心、呕吐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遂前来我院就诊。
门诊医生测试患者计算能力,要求其从100连续减7,患者思考约10秒后回答93,但无法继续完成下一轮减法。头颅CT检查显示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部分病灶已软化。结合患者既往多次脑梗死、脑出血病史,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建议其住院进一步评估。
二、住院检查与治疗过程
入院查体显示患者意识清楚,构音障碍较前无加重,但近记忆力、计算力及执行功能均明显下降。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60/90mmHg,左侧肢体肌力3级。
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DWI序列未见弥散受限,提示无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结合痴呆量表评分20分(满分30分),综合判断为血管性痴呆。
治疗方案
治疗上采用多靶点干预策略,旨在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增强认知功能:
- 醒脑静注射液:用于脑保护,改善脑细胞代谢
- 血塞通注射液:改善脑血流,促进微循环
- 舒血宁注射液:扩张血管,增强脑供氧
- 吡拉西坦片: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
- 盐酸多奈哌齐片:增强中枢神经递质,延缓认知衰退
三、治疗效果评估
住院治疗7天后,患者认知功能有所改善,记忆力减退症状缓解,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病情稳定。头颅磁共振未见急性病变,确认为慢性脑血管病变基础上的血管性痴呆。
出院后建议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家属积极配合并学习认知训练方法,如通过数字计算、记忆游戏等方式帮助患者维持脑功能。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血管性痴呆的管理需长期坚持,尤其对于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2.认知功能训练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进行益智类游戏、书法、拼图等活动,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
3.安全管理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方向感缺失等情况,应避免单独外出,防止走失。
4.饮食调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摄入优质蛋白、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保持营养均衡,有助于神经功能修复。
五、临床医生的诊疗体会
本例患者因多次脑卒中导致脑功能广泛受损,最终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临床中,痴呆类型多样,如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等,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各有不同。因此,准确识别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对于有脑血管病史的老年人,早期识别认知功能下降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家属的积极参与和科学护理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