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男性记忆力衰退确诊痴呆,通过两种药物治疗显著改善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做处理)
摘要
在临床实践中,某些类型的痴呆可能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引发,需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本文讲述的是一位55岁男性患者,近一年来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下降、反应迟缓等症状,且病情持续加重。经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诊断,确认其为桥本脑病引起的继发性痴呆。经过为期一周的住院治疗,采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和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治疗,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病情趋于稳定,顺利出院,并在一个月后门诊随访中继续保持良好状态。
病例信息
【患者性别】男性
【年龄】55岁
【疾病类型】痴呆、桥本脑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5月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左甲状腺素钠片、醋酸泼尼松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1个月后门诊复诊
【治疗效果】认知功能改善,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
一、初诊过程
该患者因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计算能力减弱等症状前来就诊。家属反映,患者近一年内频繁出现健忘现象,如忘记早餐内容、出门忘带钥匙和手机、买菜不会算账等。起初家属认为是年龄增长所致,但随着症状持续加重,遂前往医院检查。
经认知功能评估,患者被诊断为轻至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初步判断为痴呆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随后安排住院进一步确诊。
入院后进行了多项检查,包括颅脑磁共振、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甲状腺功能检测等,家属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安排。
二、诊断与治疗过程
住院期间,医生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血液化验,包括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心肌酶等,并进行了脑脊液腰椎穿刺、颅脑MRI及脑电图检查。
结果显示,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且抗体升高,脑脊液蛋白轻度增加,颅脑MRI显示多发腔隙性梗死灶和缺血灶,其他方面未见异常。
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痴呆、桥本脑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治疗方案包括:左甲状腺素钠片补充甲状腺激素,醋酸泼尼松片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同时配合改善认知功能的辅助治疗。
治疗一周后,患者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均有明显改善,认知功能显著提升,病情稳定,准予出院。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缓解。治疗3天时已有初步改善,一周后认知功能显著提升。
出院后一周门诊复诊,患者主诉无特殊不适,复查甲状腺功能显示抗体已转阴,但促甲状腺激素仍略偏高,医生据此调整药物剂量。
一个月后电话随访显示,患者认知功能持续改善,病情稳定,未出现恶化迹象。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尽管患者目前病情稳定,但为了防止复发或加重,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 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一旦出现神经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
-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 适量补充富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肉类等;
- 戒烟限酒,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五、医生总结与思考
痴呆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由甲状腺疾病引发的痴呆较为罕见。桥本脑病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常表现为认知障碍、癫痫、脑梗等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系统检查尤为重要。通过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可得到显著改善。
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说明,对于中年或老年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应考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尤其是存在桥本甲状腺炎病史的患者,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