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新型偏头痛治疗药物拉米替坦的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高发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性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根据《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从1990年到2016年,偏头痛在195个国家所调查的328种疾病中,位列致残原因的第二位,并且对全球疾病负担的影响持续上升。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度至重度、单侧、搏动性的头痛,发作时间通常持续4至72小时,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等症状。

偏头痛治疗面临的挑战

尽管偏头痛发病率高,但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因此,研发一种安全、高效、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仍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急性偏头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特异性药物,如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另一类是特异性药物,包括曲坦类和麦角碱衍生物。

曲坦类药物的局限性

曲坦类药物作为偏头痛治疗的“金标准”,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1B/1D受体激动剂,已在临床上广泛替代麦角碱类衍生物。然而,研究发现,约有30%至40%的患者对曲坦类药物治疗无明显反应,且该类药物可能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针对目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群体,亟需开发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

拉米替坦:新一代5-HT受体激动剂

拉米替坦是一种新型的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其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5-HT1F受体,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与传统曲坦类药物不同,拉米替坦对5-HT1B受体的结合能力较弱,因此在作用于三叉神经通路的同时,避免了血管收缩的副作用,从而提升了用药安全性。

临床试验结果支持其有效性

已有研究汇总了4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4960名偏头痛患者,结果显示,拉米替坦在缓解疼痛和实现无痛状态方面显著优于安慰剂。2019年10月1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拉米替坦用于成人偏头痛(包括有先兆和无先兆型)的急性治疗。这一批准基于两项关键III期临床试验——SAMURAI和SPARTAN的积极数据,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拉米替坦显著提高了患者在头痛疼痛缓解以及伴随症状(如畏光、畏音和恶心)消失方面的比例。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拉米替坦在短期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其长期使用的有效性和耐受性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未来有必要在长期连续给药的基础上,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潜在的不良反应。

影子Shadow2025-08-16 12:13:1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