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在缓解偏头痛相关恶心中的应用研究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剧烈头痛,但伴随症状如畏光、畏声、恶心和呕吐往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不适。研究表明,约60%至95%的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间会出现恶心症状,而其中50%至62%的患者甚至会发生呕吐。这些伴随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偏头痛治疗评估标准的演变

在以往的急性偏头痛治疗临床试验中,疗效评估主要集中在头痛缓解、恶心减轻以及对光声敏感度的改善等方面。然而,2018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一项关于偏头痛急性治疗药物开发的指南草案,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该指南建议将“无疼痛”和“无最烦人症状”作为两项共同的主要疗效终点,并在服药后2小时内进行评估。这一变化强调了对恶心等伴随症状的重视。

恶心的神经机制与CGRP的作用

恶心的病理生理机制

恶心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胃肠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多重调节失衡。目前已知有六种主要神经递质参与其中,包括5-羟色胺、多巴胺、神经激肽、P物质、乙酰胆碱以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其中,CGRP作为感觉神经元中的一种重要抑制性神经递质,被认为在偏头痛及其伴随症状中扮演关键角色。

CGRP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CGRP水平的异常可能与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例如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因此,针对CGRP受体的药物——即gepant类药物,逐渐成为偏头痛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Gepant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项综合分析涵盖了14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共涉及65项临床试验,总计23008名参与者(其中10770人接受gepant类药物治疗,12238人接受安慰剂或其他非gepant类药物治疗)。研究结果表明,gepant类药物在缓解偏头痛发作期间的恶心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证据充分。

可能的作用机制

尽管gepant类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但它们仍能发挥抗恶心作用,这可能与其作用于延髓中缺乏血脑屏障的大脑区域有关。此外,CGRP受体广泛分布于耳蜗、前庭末端器官及延髓前庭核团中。这些区域与前庭功能障碍(如眩晕)密切相关,而前庭紊乱又是偏头痛患者恶心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

潜在的扩展应用前景

基于上述机制,研究人员进一步推测,gepant类药物可能不仅限于偏头痛的治疗,还可能对其他与CGRP通路相关的疾病,如周期性呕吐障碍、肠易激综合征以及胃轻瘫等胃肠道疾病具有潜在疗效。这一假设为未来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雪域孤狼2025-08-16 12:16:3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