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心源性脑栓塞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解析

什么是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是一种由于心脏内部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脑血管阻塞,进而引发脑梗死的疾病。这种类型的脑栓塞通常与某些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颤)等。

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诱因


心脏疾病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诱因之一。例如,房颤患者由于心房节律紊乱,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当这些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大脑时,就可能堵塞脑部血管,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梗死。此外,其他如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心脏手术后等情况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表现


患者在发生心源性脑栓塞后,常常会出现突发性的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单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言语不清或失语、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如果栓塞发生在较大的脑动脉中,可能导致大面积脑梗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心源性脑栓塞


对于存在高风险的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房颤患者,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关键在于长期规范的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可以有效减少心脏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此外,定期进行心脏检查、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总结


心源性脑栓塞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其发生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预防手段,特别是抗凝治疗和定期监测,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又见一片天2025-08-17 08:32:1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