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什么?了解其成因与预防方法
脑栓塞是一种由于血液中的栓子进入脑部血管,导致血流受阻,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严重脑血管疾病。栓子可以来源于多种途径,依据其来源不同,脑栓塞可分为以下几类:
心源性栓子
这是脑栓塞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60%至70%。主要发生在患有心房颤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心脏内部可能形成血栓,尤其是在心房颤动的情况下,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便会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造成栓塞。因此,对于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房颤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非心源性栓子
这类栓子并非来自心脏,而是由其他物质引起的,包括空气栓子、脂肪栓子和癌栓等。
空气栓子
在输液、手术或静脉注射过程中,空气可能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子。一旦进入脑部血管,可能引发严重的脑栓塞,情况十分危急。
脂肪栓子
高血脂、外伤或骨折等情况可能导致脂肪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脂肪栓子。这类栓子同样可能阻塞脑部血管,造成脑组织损伤。
癌栓
在某些癌症患者,尤其是脑瘤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癌细胞可能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形成癌栓。这类栓子不仅可能引起脑栓塞,还可能造成心脏或其他器官的栓塞,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不明原因性栓子
在少数情况下,尽管经过详细检查,仍无法明确栓子的来源,这种情况被称为不明原因性脑栓塞。虽然比例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预防与建议
脑栓塞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早期识别风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预防的关键。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输液操作,减少空气栓塞的风险,保持血脂水平稳定,有助于降低脂肪栓子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