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脑缺血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全面解析后循环供血不足
后脑缺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脑血管疾病,因为后脑区域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中枢,负责控制呼吸、吞咽、血压、心率以及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功能。一旦该区域出现供血不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后循环供血主要依赖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椎动脉起始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颈椎进入颅腔,在椎动脉的V4段(即进入颅腔的部分)如果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或闭塞,就会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
基底动脉病变
椎动脉在颅内汇合成基底动脉,该动脉负责为脑干、小脑和部分大脑后部供血。如果基底动脉发生狭窄、痉挛或栓塞,也会造成后脑缺血,进而引发眩晕、共济失调、视觉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
心源性因素:房颤引发的脑栓塞
除了血管本身的病变外,后脑缺血还可能由心脏疾病引发。例如,房颤患者由于心房颤动导致血流紊乱,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脑部,堵塞椎基底动脉系统,造成急性脑缺血事件。
其他可能的诱因
除上述原因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颈部外伤等因素也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后脑缺血的风险。此外,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也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总结:后脑缺血的发生主要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狭窄或堵塞有关,同时也可能由心源性血栓引发。由于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出现头晕、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MRI、CTA或TCD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