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APTT在医学中的含义及临床应用解析

在医学领域,APTT指的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用于评估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相关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协同作用,而APTT的测定能够反映体内凝血机制是否正常运作。一般情况下,APTT的正常参考范围为30至42秒之间。此外,该指标也常用于监测肝素等抗凝药物的治疗效果。

APTT异常的临床意义

APTT延长的可能原因

当APTT值延长超过10秒时,通常具有临床参考价值。APTT延长多见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例如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以及肝胆系统疾病、新生儿出血症、阻塞性黄疸等病理状态。此外,若患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也可能导致APTT升高。

APTT缩短的临床提示

相反,APTT数值偏低则提示机体可能存在高凝状态。这种情况常见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某些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如妊娠期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综合征等,也可能出现APTT缩短的现象。

APTT检测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APTT检测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及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该项检查。检测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采集静脉血浆样本进行分析。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采集血液标本后,应轻轻摇匀3至5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防止血液凝固。同时应避免剧烈震荡样本,以免造成红细胞破裂引发溶血,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真爱无敌2025-08-17 11:41:4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