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科学预防与健康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与心理负担。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高达2.7亿人,脑卒中患者约1300万,冠心病患者达1100万。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许多可控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运动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值得关注的是,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5.2%,血脂异常比例高达40.4%,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通过科学干预这些可控因素,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首次发生,还能与药物治疗形成协同效应,降低复发风险。
个人如何有效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1、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应养成定期自我监测血压的良好习惯,及时掌握血压变化情况,积极控制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超重、肥胖、饮食偏咸、吸烟、长期饮酒、精神压力大或缺乏运动的人群,属于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建议血压处于正常高值(120~139mmHg/80~89mmHg)的人群尽早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危险因素。血压正常者也应每年至少测量一次,高危人群则应更频繁地监测,并积极接受专业医疗人员的健康指导。
2、加强自我血压管理,规范治疗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前提下,连续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技能,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定期测量血压并按时复诊,避免病情恶化。
3、坚持合理膳食,控制饮食风险因素
对于高血压高风险人群和患者来说,饮食管理尤为关键。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戒酒,减少高油脂、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合理控制烹调油的使用量。通过饮食结构的优化,有助于血压和血脂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4、科学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曾有相关病史、血压或血脂异常者,或经评估10年内患病风险≥20%的人群),运动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建议选择以大肌肉群参与为主的有氧耐力运动,如健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中等为宜。在开始运动前,最好进行心脑血管风险评估,确保运动安全。
5、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早发现早干预
血脂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建议每2至5年检测一次;40岁及以上人群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脂;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则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6、预防脑卒中,控制关键风险因素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血压越高,风险越大。同时,血脂异常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诱因。此外,房颤作为心源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不容忽视。通过控制血压、调节血脂、保持健康体重等方式,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概率。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7、掌握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在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常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剑突下或左肩部位的剧烈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此时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前往医院。
脑卒中的典型表现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视力模糊、剧烈头痛等。发现此类症状时,应立即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并注意保暖,同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把握发病后4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
结语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科学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提升生活质量。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行动起来,从日常点滴做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