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科学进补防风险
俗语有云:“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秋冬季节是调养身体的重要时期。在过去,人们常用“贴秋膘”的方式来补充体力,尤其是通过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来增加体重、增强体质。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肥胖、三高等问题日益突出,盲目进补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科学饮食,避免因进补不当而引发急性疾病。
为何心脑血管患者不宜盲目进补?
现代人营养过剩现象普遍,盲目进补反而增加患病风险。过去人们生活条件有限,“贴秋膘”确实有助于增强体质,但在如今饮食结构普遍高热量、高脂肪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已不再适用。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盲目摄入大量高脂肪食物,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使脂肪堆积在内脏器官周围,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几率,甚至诱发脂肪肝。
进补不当对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危害
1.增加心血管负担
大鱼大肉的饮食结构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容易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从而增加冠心病和脑中风的发生风险。此外,这类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往往添加大量油、盐、酱油等调味品,对于需要低盐低脂饮食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极易诱发血压波动和病情加重。
2.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
天气忽冷忽热时,血管容易出现强烈收缩和扩张,导致血压波动。此时如果再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尤其是在深秋初冬交替时节,气温变化频繁,这种风险更为显著。
心脑血管病患者冬季饮食应如何调整?
1.合理控制油盐摄入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烹调用油不应超过25~30克,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更应严格控制油脂和盐分的摄入,避免加重病情。
2.注重膳食结构均衡
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等。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在气温适宜时,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这类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还有助于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增强体质的理想选择。
科学进补,避免盲目“贴秋膘”
对于现代人而言,“贴秋膘”和“冬季进补”不再是必要的健康手段。特别是体重正常、营养状况良好的人群,无需额外进补。而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高盐、高脂饮食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不仅不能起到防病作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因此,科学饮食、合理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才是秋冬养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