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常见误区与科学应对策略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生常常会遇到患者及家属对脑血管疾病存在一些误解和疑问。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本文对常见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供了科学建议,希望能为公众提供参考。
哪些人属于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
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的人群,以及有长期吸烟饮酒习惯或家族中有脑中风病史者,都属于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格外重视定期体检与生活方式调整。
年轻人也可能患脑血管病?
近年来,年轻人群中出现脑梗塞或脑出血的病例逐渐增多。若年轻人出现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肢体麻木、视力模糊、头晕、突然晕倒、言语不清等,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患有烟雾病或其他脑血管异常。
脑梗塞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脑梗塞前兆可能表现为:肢体间歇性麻木或无力、视物模糊、头晕头昏、不明原因晕厥、言语含糊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头痛、记忆力明显减退等非典型症状,这些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科学预防脑梗塞?
1.戒烟限酒,远离有害环境
吸烟(包括二手烟)会显著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建议彻底戒烟。同时应严格限制饮酒,最好做到完全戒酒。
2.控制“三高”指标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血压应控制在120/80mmHg左右,已有脑缺血表现者则需避免血压过低,具体控制目标应由医生指导。推荐使用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避免短效药物造成的血压波动。
高血压通常需要长期服药,即使血压恢复正常也不应擅自停药。定期监测血压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带来健康风险。选药时不必追求价格昂贵的药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日常饮食中应减少盐分摄入,控制体重。男性体重建议控制在身高(cm)减100公斤,女性则为身高(cm)减105公斤。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全面了解血糖调控机制。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素释放帮助调节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限,易导致血糖持续偏高。
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合理的血糖水平对健康至关重要。饮食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均可转化为葡萄糖,因此需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根据体重和活动量制定总热量,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药物剂量。应监测三餐前后血糖,避免因血糖波动而影响治疗效果。含糖饮料、甜水果应尽量避免,其他食物可适量摄入,注意控制总量。
为缓解因饮食控制带来的饥饿感,可增加蔬菜和无糖水果的摄入,但应避免摄入过多油脂。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更要关注餐后血糖变化。许多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因此应警惕虚假广告宣传,遵循内分泌科医生的专业建议。
控制血脂
高血脂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如煎炸食品、浓汤等。鸡鸭鱼肉等可适量食用,但应避免饮用鸡汤、骨头汤。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但应优先选择植物油,减少动物油摄入。由于晚间活动量较小,晚餐应尽量清淡。
建议定期检查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对于有脑梗史或高危人群,LDL应控制在2.07mmol/L以下。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降脂治疗的首选。
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虽有助于止血,但在“三高”人群中也可能引发脑血管堵塞。无胃溃疡等禁忌症的患者,尤其是脑缺血患者,应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0.1g/天),以降低脑梗和心梗风险。
对于频繁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高危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如泰嘉、波立维)75mg/天。
曾有脑出血病史者应谨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务必遵医嘱。
用药期间应注意是否出现异常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黑便、头晕等,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保持充足饮水
日常应保持适量饮水,尤其睡前适当饮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脑梗风险。夏季出汗较多时,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血液浓缩。
脑血管疾病常用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1.头颅CT:主要用于排查脑出血,但无法发现急性脑梗塞。
2.头颅磁共振平扫:能清晰显示脑部是否有梗死灶,是评估脑梗的理想检查。
3.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发现急性脑梗塞。
4.头颅CT血管成像(CTA):可观察颈部和颅内大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或动脉瘤。
5.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同样可评估脑血管状况,适用于对辐射敏感人群。
6.颈动脉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用于评估颈部血管是否出现狭窄、斑块等,但图像清晰度有限。
7.心脏超声:可检查心脏内是否有血栓形成。
8.心电图:用于筛查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
颈动脉狭窄的处理建议
若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应尽快咨询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
若狭窄程度低于50%,一般无需手术治疗,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并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