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焦虑症中“莫名的恐惧”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焦虑症中,很多人会经历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情绪似乎没有明确来源,却真实地影响着生活和心理状态。从正念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往往是察觉力不足的一种表现。

信息加工过快,导致错误预判

当焦虑症患者接触到某些信息时,大脑会迅速进行加工和想象,几乎在瞬间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过程非常迅速,以至于个体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这些结论大多都带有威胁性,例如:

  • “我可能得了重病”;
  • “别人可能要害我”;
  • “我乘坐的交通工具可能会出事”。

这种自动化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导致患者在面对某些刺激时,会本能地感到恐慌,却无法清楚地指出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抽象化:从具体担忧到模糊恐惧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抽象化”,也就是把原本具体的担忧对象模糊化,只剩下一种情绪状态的描述,例如“我很害怕”“我很紧张”等。这种表达方式缺乏细节,让人难以找到情绪的源头。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 抽象表达:“我看到陌生人就会紧张得要命。”
  • 具体表达:“我看到陌生人,手会发抖,担心对方会笑话我,因此感到紧张和焦虑。”

抽象化原本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整合信息、总结规律,甚至预测未来。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的伟大成果。然而,焦虑症患者却将这种能力误用于扩大心理防御范围,从而产生“莫名”的紧张感。

如何化解“莫名的紧张”?

第一步:从抽象到具体的察觉

当你发现自己处于紧张或恐惧状态时,不要急于控制情绪,而是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具体在担心什么?
  • 脑海中出现了哪些念头?
  • 这些念头是否合理?

例如,当你看到陌生人感到紧张,可以继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会紧张?是因为担心手抖被别人发现吗?为什么手抖会被别人注意?别人注意到了又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追问,你就能逐步把抽象的恐惧转化为具体的担忧,完成正念觉察(aware)的过程。

第二步:洞察自己的心智模式

上述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解构法的一种应用,从抽象到具体只是其中的一个技巧。它背后体现的是正念训练中“法”的层面——即对人类认知方式的理解。

当你逐步解构这些想法时,你会发现它们往往建立在某些固有的认知模式之上,比如:

  • 过度在意他人评价;
  • 追求完美形象;
  • 对自身弱点的过度敏感。

察觉这些模式并不意味着你就是那样的人,而是让你看清自己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这种自我觉察能帮助你撕掉那些由心智模式强加给你的“标签”,从而逐步摆脱焦虑的困扰。

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心智运作方式,你就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它,不再被“莫名的恐惧”所支配。

哈哈哈哈哈哈嗝2025-08-18 09:17:3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