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焦虑症为何会引发不真实感?深入解析与应对策略

在焦虑症的诸多症状中,不真实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主观体验。要理解这种感受的来源,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真实感。真实感通常是指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清晰、稳定的感知,它帮助我们判断事物是否真实存在,并对环境做出迅速反应。

真实感的本质与作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会自然地集中在那些突出、变化或具有潜在危险的事物上。例如,一个快速移动的物体、突如其来的声响,或是颜色鲜明的视觉信号。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被内心的想法所占据,比如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反复思考过去的对话是否引发误解,或是对身体某些轻微不适的过度担忧。

这些注意力的投射本质上是为了帮助我们快速应对环境中的潜在威胁,从而做出有利于生存的决策。真实感正是在这种专注的过程中产生的。

注意力资源被过度消耗的影响

虚拟思维对注意力的侵占

无论是现实中的刺激,还是内心的想象,都需要消耗注意力资源。现实世界的刺激是有限的,而内心的想法却可以无限延伸、相互关联。尤其是当这些想法带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时,它们会持续地占用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的大脑原本是为应对自然环境中的威胁而进化出来的,比如关注丛林中的风吹草动。然而,现代人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之下,这种状态超出了我们基因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注意力资源被严重透支。

注意力分散与不真实感的出现

当注意力资源被耗尽时,我们对当下事物的专注能力就会下降。许多焦虑患者在执行任务时常常会走神,而这种注意力的频繁切换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精力。当一个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神游”了一段时间,那种脱离现实的体验就会被感知为“不真实感”,并可能伴随一种被惊吓的感觉。

躯体症状加剧不真实感

神经递质失衡带来的感知干扰

除了心理因素,身体状态也会显著影响我们的感知体验。当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水平充足时,我们的感官系统能够高效地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呈现出清晰、连贯的感知。

而在焦虑状态下,神经递质的分泌可能紊乱,导致感官信号受到干扰。例如,外界的声音、视觉信息仿佛被一层滤镜遮挡,使人感到陌生、疏离,甚至一时之间无法将这些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连接起来,产生一种“恍惚”或“脱离现实”的感觉。

生理机制解释

这种不真实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系统所决定的。人体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系统,当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受到干扰,感知就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在焦虑症患者身上尤为明显。

缓解不真实感的应对策略

短期缓解方法

从整体来看,不真实感的直接原因在于注意力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神经递质的失衡,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强迫性思维。

在紧急情况下,推荐使用闭眼躺卧式身体扫描冥想,这种方法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有效缓解不真实感。其原理是通过冥想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帮助恢复部分注意力资源,使大脑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逐渐恢复。

长期改善方向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不真实感的问题,关键在于控制和减少强迫性思维的出现。对于已经关注公众号的老读者来说,一些实用的方法已经不再陌生,例如正念冥想、正念思维训练以及思维解构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还能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对现实的感知连接,从而逐步恢复真实感。

老汪2025-08-18 09:18:2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