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如何理解那些饱受煎熬、充满怨念的焦虑症患者?

在面对焦虑症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表现出一种“苦大仇深”的状态,他们常常说:“我的焦虑症完全是靠自己硬扛过来的。”也有人会说:“我的情况不一样,家里人根本不懂我,没人理解我,只能靠自己撑过来。”是的,你真的很坚强。

当焦虑来袭,却得不到理解

当你正被焦虑症折磨得痛苦不堪,试图向家人倾诉、寻求理解和支持时,家人可能一开始并不了解这种情绪障碍,只是用一些无意识的、不走心的话语来回应你,比如“别想太多”、“你太敏感了”。你感到委屈,甚至因此不断强调自己的躯体不适和情绪困扰,希望他们能真正看到你的痛苦。

然而,这种反复的表达却可能引发家人的不耐烦,甚至反感,最终演变成争吵、冷战,甚至爆发激烈冲突,比如摔杯子、怒吼等。你开始质疑:难道我真的遇人不淑?为什么在我最需要理解和支持的时候,身边的人不但不安慰,反而厌烦我?

自我认知的强化与情绪的固化

于是你开始自我总结:我只能靠自己!没人能理解我,没人能帮得了我。坚强、独立,是我活下去的唯一出路。这种想法逐渐固化,你不断告诉自己,除了硬扛,别无选择。你带着对家人的埋怨、自怜和对自己悲惨境地的感叹,一步步陷入“苦大仇深”的心理状态。

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渴望被理解和支持,但你也坚定地认为:不是我不需要,而是他们真的不愿意给!我是被逼无奈才只能坚强。

你以为的“合理”,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一切看似合情合理,但其实,是我们大脑在面对痛苦时,自动调用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帮助我们维持内在的稳定和自洽。这种自洽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对的,世界是“如我所料”的。

投射性认同:你如何影响他人的反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叫做“投射性认同”的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绪、想法或预期投射到他人身上,并通过行为或言语影响对方,最终让对方真的按照我们投射的方式去回应。

比如,如果你一直认为“没人能理解我”,那么即使家人只是缺乏对焦虑症的认知,你也会解读为“他们不关心我”,甚至“他们讨厌我”。然后你通过不断表达自己的痛苦、委屈,甚至控诉,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家人看到你这样,可能会觉得委屈甚至愤怒,心想:“我明明在安慰你,你怎么就不领情?”于是他们也可能变得烦躁、暴躁,甚至发火。

而你看到他们发火,又会进一步验证自己的信念:“看吧,果然没人理解我。”于是你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打破这种心理循环的关键

要打破这种局面,首先要意识到:我们的旧经验可能会扭曲当下的事实。你可能把家人对焦虑症的不理解,误解为他们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其次,当家人感受到被误解、被指责时,他们的反应其实也很正常。他们也有情绪,也需要被理解。如果你能试着用更温和、更清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控诉和指责,也许他们也会更愿意倾听和支持你。

学会觉察,才能打破命运的轮回

我们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旧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判断的。你可以尝试用“思维解构法”来分析自己的想法:我是不是夸大了对方的冷漠?我是不是忽略了他们曾表达过的关心?

同时,当我们在被他人误解或投射时,也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背后的情绪和恐惧。也许他们并非不关心你,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坚强不是唯一的出路

每个人都不容易,谁不希望在痛苦时有人陪伴、有人安慰?坚强固然重要,但把“坚强”当成唯一的出路,反而可能让你错失来自他人的温暖与支持。

与其一味硬扛,不如试着打开自己,表达真实的需求,也试着理解他人的局限。真正的成长,不是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坚硬,而是在脆弱中学会连接,在理解中获得力量。

我是一片云2025-08-18 09:21:5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