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步骤详解
脑膜刺激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体征之一,通常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完整的脑膜刺激征检查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颈项强直检查、克氏征检查以及布氏征检查。以下将对这三项检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颈项强直(颈抵抗)检查
颈项强直是脑膜刺激征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检查时,应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全身放松,尤其是颈部肌肉应处于松弛状态。检查者用手轻轻托起患者头部,缓慢向前屈曲,使患者的下颌尽量向胸部靠近。
如果在屈颈过程中感到阻力,或患者无法将下颌贴近胸部,则提示存在颈抵抗阳性。根据下颌与胸部之间的距离,可以用手指的宽度来评估颈抵抗的程度,例如“颌胸两横指”、“颌胸三横指”等,用于描述颈部抵抗的严重程度。
二、克氏征(Kernig征)检查
克氏征是判断脑膜刺激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检查方法为: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先将其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各至90度角。随后,检查者缓慢伸直患者的膝关节,观察是否有阻力或疼痛感。
若在伸直过程中出现明显阻力,或者患者在膝关节伸展至130度左右时感到剧烈疼痛,则为克氏征阳性。此现象通常提示可能存在脑膜炎症或蛛网膜下腔病变。
三、布氏征(Brudzinski征)检查
布氏征是脑膜刺激征的另一典型表现。检查时,患者仍保持平卧位,检查者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缓慢将患者头部向前屈曲,使其下颌接近胸部。
若在头部前屈过程中,患者出现双下肢不自主屈曲的现象,则为布氏征阳性。这种反应提示可能存在脑膜炎症或其他影响脑膜的病变。
总结
通过以上三项检查,可以全面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脑膜刺激征。这些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出血性疾病时,能提供关键的体征依据。操作时应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疼痛或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