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突发急性脑膜炎,经系统治疗成功康复
(声明:本文仅供健康科普参考,患者隐私信息已做匿名处理)
摘要:一位34岁男性患者因剧烈头痛伴高热入院,经检查发现颈项强直阳性,最终确诊为急性脑膜炎。脑膜炎通常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在经过抗感染、抗病毒、降颅压及脑保护等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缓解,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例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34岁
疾病类型:急性脑膜炎
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1月
治疗方式:综合药物治疗,包括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头孢曲松钠、更昔洛韦、醒脑静、甘露醇以及羚羊角胶囊
住院周期:10天
治疗结果:头痛、发热等症状明显缓解,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
一、初诊过程
患者在入院前三天突发高热,最高体温达到39.5℃,伴随剧烈头痛,主要集中在双侧颞部和额部,伴有明显的胀痛感。患者形容头痛如同“头部即将爆炸”,同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共发生三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但未出现肢体无力、语言障碍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起初患者误以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烧药后体温有所下降,头痛未缓解。随后患者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头颅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发热待查”,建议住院进一步检查。患者及家属知情后同意入院治疗。
二、住院治疗经过
入院后查体显示: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7.9℃,血压、心率、呼吸均在正常范围。但神经系统检查发现颈项强直阳性,克氏征和布氏征均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脑膜刺激征。
进一步检查包括头颅MRI显示脑内存在点状缺血灶,脑电图提示边缘状态脑电图。随后进行腰椎穿刺检查,结果显示脑脊液压力升高,糖、氯化物浓度下降,蛋白升高,细胞数增多,综合判断为急性脑膜炎。
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根据患者无头孢类药物过敏史,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用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改善脑代谢;头孢曲松钠进行抗感染治疗;更昔洛韦抗病毒;醒脑静注射液保护脑功能;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羚羊角胶囊口服用于缓解头痛。
三、治疗效果评估
经过10天的系统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头痛明显减轻,仅偶有轻微跳痛感,无恶心、呕吐及言语障碍等不适症状。住院第7天复查腰椎穿刺,结果显示脑脊液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糖浓度回升,氯化物浓度稳定,压力下降,蛋白水平和细胞数显著降低,表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符合出院标准,顺利出院。出院后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后遗症。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
虽然患者已康复出院,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 监测体温变化,低热(≤38.5℃)可不使用退烧药,因适度发热有助于增强免疫反应;
- 若出现高热,应结合物理降温与药物退热,防止高热惊厥;
- 注意观察意识状态,警惕脑实质损伤表现,如抽搐、意识模糊等;
- 如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应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避免误吸;
- 定期复查,尤其是腰椎穿刺指标,以评估是否有复发或并发症。
五、医生总结与临床启示
急性脑膜炎病情发展迅速,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该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但颅内压升高后迅速出现喷射性呕吐,提示家属和医护人员应高度警惕此类症状变化。
一般来说,急性脑膜炎的治疗周期约为2-3周,治疗后需复查脑脊液指标,以确认病情是否完全控制。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通常不会留下明显后遗症。但需注意与其他疾病如感染后头痛、脑出血、神经性头痛等进行鉴别诊断。
本病例再次提醒公众,出现持续性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