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由哪些细菌引发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多种细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即脑膜炎双球菌)、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不同途径侵入脑膜,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常见致病菌及其特点

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是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主要病原体,常见于春季高发。由于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在儿童群体中传播。在疾病早期,患儿可能因发热等症状就已使用抗生素,导致后续进行脑脊液培养时阳性率较低。

大肠埃希杆菌

大肠埃希杆菌通常在新生儿或免疫力较低的婴幼儿中引发脑膜炎,常与产道感染或肠道菌群移位有关,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治疗时需选择能有效覆盖此类细菌的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

这两种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于医院感染或有侵入性操作史的患儿。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近年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引发的脑膜炎病例有所上升。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由于脑膜炎病情进展迅速,医生在未明确病原体前,通常会经验性地选择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同时覆盖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此外,所选药物必须具备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以确保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

诊断与疗效评估

确诊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依赖于脑脊液检查,包括压力测定、常规生化分析及细菌培养等。治疗开始后,一般在1至2周内需再次进行脑脊液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老实也是种错2025-08-21 08:39:1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