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如何诊断?关键依据有哪些?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引发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以下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一、结核病接触史
患者通常有明确的结核病接触史,尤其是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长期、密切的接触。这种流行病学背景对于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存在其他结核病灶
结核性脑膜炎常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如肺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肠结核等。通过影像学或相关检查发现体内其他部位存在结核病变,有助于支持该病的诊断。
三、结核毒血症相关症状
患者通常表现为慢性病程,起病较为隐匿。常见的全身性结核毒血症状包括:长期低热、夜间盗汗、全身乏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甚至出现贫血等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同时可能伴有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脑神经损害、肢体瘫痪、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四、脑脊液检查结果异常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典型表现包括:
-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多为清亮或呈磨玻璃样;
- 静置数小时后,因纤维蛋白含量增加,常形成薄膜;
- 白细胞计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 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水平也常下降。
特异性病原学与免疫学检查
在脑脊液中若能检测到抗酸杆菌或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则可明确诊断。此外,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升高,或结核抗体检测呈阳性(阳性率可达70%-80%),也有助于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