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解析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是一种由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功能缺陷所引起的先天性代谢障碍疾病。该病的主要病因是ALDOB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影响了果糖的正常代谢过程。这种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意味着患儿必须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有缺陷的基因才会发病。

主要代谢异常与临床症状

该病在摄入果糖、蔗糖或山梨醇后会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低血糖、乳酸酸中毒、低血磷、高尿酸血症以及高丙氨酸血症等生化指标异常。在临床上,患儿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

长期与短期摄入带来的影响

如果患儿长期反复摄入含有果糖或蔗糖的食物,可能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甚至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后果。而短期内大量摄入相关糖类,则可能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疾病发病率与人种差异

目前,全球范围内该病的发病率约为两万分之一到三万分之一之间,但不同人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关于中国人群发病率的明确统计数据。

发病年龄与喂养方式的关系

该病的发病时间与婴幼儿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若婴儿在出生后接受人工喂养,且所用配方奶中含有大量蔗糖,可能在出生后几天内就出现急性症状,如呕吐、腹泻、脱水、休克、出血倾向等类似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而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辅食添加较晚,通常会在婴幼儿期才开始出现症状,尤其在摄入含果糖或蔗糖的辅食后约30分钟内,可能出现呕吐、腹痛、出冷汗等症状。

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与发展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引发的昏迷或惊厥。若未及时停止摄入致病糖类,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持续腹泻、体重增长缓慢、肝脏肿大、黄疸、水肿以及腹水等一系列症状。

自我保护性拒食与误诊风险

一些患儿在婴儿期因反复摄入甜食后出现不适反应,可能会自发拒绝进食此类食物,这种自我保护行为有助于其健康成长至成年阶段。然而,也有部分患儿因未能及时确诊,最终死于进行性肝功能衰竭。

火山行2025-08-27 10:00:31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