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小脑和脊髓的功能,导致运动协调能力逐渐丧失。该病通常在30至40岁之间隐匿起病,病情发展缓慢,但也存在儿童期或70岁以后发病的病例。
早期症状
在疾病初期,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下肢共济失调,例如行走时步态不稳、步幅变宽、身体摇晃,甚至可能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突然跌倒。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发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
中期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症状会逐渐扩展到上肢。患者双手动作变得笨拙,执行精细动作(如系鞋带、写字)时困难增加,并可能出现意向性震颤,即在接近目标时手部震颤加剧。眼部症状如眼球震颤也较为常见。
晚期症状
进入疾病中后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甚至发展为痴呆。同时,远端肌肉萎缩也逐渐显现,尤其是手部和小腿部位的肌肉。
体格检查发现
医生在进行体检时,常常会发现患者存在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呈阳性反应,以及痉挛性步态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此外,深感觉障碍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病程发展
从发病开始,病情通常呈缓慢进展趋势,大约在10至20年后,多数患者将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需依赖轮椅或其他辅助设备进行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