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车祸引发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安全出行不容忽视!

(声明:本文仅供科普参考,文中患者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疾病概述

本次案例为一起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在乘车过程中遭遇撞击,造成颈部脊髓损伤,但未出现明显的骨折或关节脱位现象。入院后经详细检查,发现其颈椎棘突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受限,并伴有双上肢无法活动、下肢感觉减退等症状。通过颈椎MRI与CT影像检查,确诊为颈椎退行性变、颈4-7椎间盘膨出以及脊髓水肿,最终诊断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女性

年龄:58岁

就诊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1月

疾病类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治疗方案与周期

治疗方式: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手术方面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以解除脊髓压迫;药物方面则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进行静脉输注,术后继续口服阿莫西林胶囊与甲钴胺片。

住院周期:共21天

治疗效果:术后患者肌力逐步恢复,四肢活动能力改善,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诊疗过程详述

1.初诊情况

患者为58岁女性,在乘坐车辆副驾驶座位时遭遇对向车辆撞击,随即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入院后查体显示:颈椎棘突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受限,双上肢完全无法活动,双下肢感觉减退。进一步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左侧屈伸肘、左肩外展肌、左侧屈伸腕肌力仅为Ⅱ级,双侧巴宾斯基征及霍夫曼征均为阳性反应。

2.治疗经过

入院后,医生立即为患者实施颈部制动措施,以防二次损伤。同时给予甘露醇、甲钴胺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输液治疗,以缓解神经水肿和疼痛。然而,患者肌力持续下降,结合颈椎MRI与CT检查结果,发现其存在颈4-7椎间盘膨出及颈髓管狭窄现象。

为尽快解除脊髓压迫,医生决定实施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在全麻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继续给予阿莫西林抗感染、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并定期进行切口换药。

3.治疗效果

术后第5天,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四肢无力感明显缓解,可进行轻微活动。术后第14天,疼痛症状减轻,能够使用筷子和勺子进食,但洗脸等复杂动作仍存在困难。复查显示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顺利拆线。住院第21天,患者病情稳定,准予出院。

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尽管手术成功,术后恢复仍需高度重视。患者出院后需在家静养,佩戴颈托一段时间,具体时间需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是否摘除。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颈部过度活动,保持正确坐姿与睡姿,防止影响术后恢复。

饮食方面建议摄入高蛋白、高纤维、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组织修复与免疫力提升。同时,注意伤口清洁,定期换药,如出现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总结与安全提示

此次因车祸引发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虽然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此类损伤往往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但后果严重。

因此,我们呼吁广大驾驶员及乘客,务必增强交通安全意识,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第一时间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志在不言中2025-08-28 10:27:5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