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ASIA分级详解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通常会导致损伤部位以下区域的运动、感觉功能丧失,甚至影响大小便控制和男性阴茎勃起功能。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患者的预后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了解脊髓损伤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ASIA分级标准
目前,脊髓损伤常用的分级方法是由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制定的分级体系,该体系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等级:
A级:完全性损伤
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即鞍区)区域,完全无运动和感觉功能保留。这类患者通常预后较差。
B级:不完全性感觉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鞍区在内,存在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这表明神经传导通路中感觉部分可能未完全中断。
C级:不完全性运动损伤(轻度)
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下仍有运动功能存在,但其中超过一半的关键肌群肌力低于3级(即无法对抗重力完成动作),表明运动功能受损较重。
D级:不完全性运动损伤(中度)
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有一半以上关键肌群肌力达到或超过3级,说明运动功能相对较好,恢复潜力较大。
E级:神经功能正常
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恢复正常,表示损伤已完全恢复或不存在持续性神经损伤。
分级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根据ASIA2000年修订版的分级标准,C级或D级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鞍区(S4~S5)存在感觉或运动功能保留;
- 肛门括约肌出现自主收缩;
- 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三个节段以上保留运动功能。
如果患者鞍区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保留,则无论其他部位是否有残余功能,均归为A级损伤(需排除脊髓震荡和脊髓休克状态)。
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的区别
脊髓震荡
脊髓震荡是一种短暂性的脊髓功能抑制状态,通常不伴有明显的组织结构损伤。显微镜下仅可见轻微水肿,神经细胞和纤维未受到破坏。临床表现为损伤后立即出现的迟缓性瘫痪,但通常在数小时至两天内功能逐渐恢复,且不会留下永久性神经后遗症。
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则是由于脊髓遭受严重创伤或病理损害而引起的暂时性功能完全抑制。其主要特征是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迟缓性瘫痪,所有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同时伴随大小便失控。
脊髓休克通常在受伤后立即发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则多为3~6周。损伤部位越低,休克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的休克期通常不超过24小时。
当出现球海绵体反射、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时,标志着脊髓休克期的结束。如果休克结束后损伤平面以下仍无任何运动或感觉功能恢复,则可判断为完全性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