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痉挛型脑瘫患儿经康复训练后病情显著改善!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保护患者隐私,相关内容已做处理)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名12岁男性患儿的康复治疗过程。该患儿在出生前母亲未进行规范产检,6个月时发现大动作发育迟缓,随后确诊为痉挛性脑瘫。因症状未明显好转,家属寻求进一步治疗,最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接受系统康复训练。治疗方案包括上田正法和平衡功能训练,经过为期1个月的门诊康复及1年随访,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肢体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基本信息与病情概述
性别:男
年龄:12岁
疾病类型:痉挛性脑瘫、肌张力障碍
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就诊时间:2018年9月
治疗方式:康复功能训练(上田正法+平衡训练)
治疗周期:门诊康复训练1个月,随访1年
治疗效果:病情稳定,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升
一、初次接诊情况
2018年9月,我院接诊一名12岁男性患儿。查体发现其半侧肢体存在屈曲畸形,躯干细长、皮肤苍白、肌肉萎缩且肌力较弱。家属介绍,患儿自幼确诊为痉挛性脑瘫,早期曾在其他医院接受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之后一直居家照护。近期通过病友推荐了解到康复训练可能改善症状,遂前来就诊。
结合患儿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及脑部CT检查结果,医生明确诊断为痉挛性脑瘫合并肌张力障碍。患儿存在明显的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功能障碍,需尽快开展系统康复干预。
二、康复治疗过程
患儿在站立时主要依赖健侧下肢负重,身体重心偏向健侧,导致健侧肌肉代偿性增生;而患侧则出现明显肌肉萎缩,并伴有髋关节与踝关节的外展外旋畸形,肌张力显著升高。
医生建议其在门诊接受长期康复训练,以改善肢体屈曲畸形,增强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治疗方案包括:
- 上田正法:用于降低患侧肌张力;
- 上下肢运动训练:增强患侧肌力;
- 负重训练与平衡功能训练:提升行走与坐姿稳定性。
三、康复治疗效果
经过1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患儿取得了显著进步:
- 可以借助拐杖独立行走;
- 患侧上肢可抓取较大物体;
- 肌张力明显下降,力量增强;
- 坐姿与握姿得到纠正,有效预防关节畸形进一步加重。
患儿在与医生交流中表示自身状况明显改善,情绪也更加积极,笑容增多。治疗结束后,医生叮嘱家属每月定期带患儿复诊,评估康复进展并及时纠正训练误区。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随访1年内病情保持稳定。
四、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长期坚持是关键:痉挛性脑瘫是一种长期性疾病,康复训练必须持续进行,家属和患儿需共同坚持。
2. 规范动作避免损伤:在日常活动和训练中,应避免动作不规范,以防引发关节疼痛或脱位。
3. 定期复诊评估: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定期到医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 心理支持不可忽视:患儿应接受心理辅导,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信,有助于病情恢复。
五、医生的临床感悟
痉挛性脑瘫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引起的运动障碍,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和康复训练。手术可改善关节畸形和肌张力问题,而康复训练则有助于增强肌力、改善痉挛状态。
本病例表明,系统康复训练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痉挛性脑瘫的症状可能加重,因此早期干预尤为关键。此外,家属与患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康复治疗的配合度和效果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