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该如何科学饮食?

脑出血是一种起病急、发展迅速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由于神经细胞不具备再生能力,即使经过积极救治,患者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急性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良好的营养不仅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意识恢复几率。

肠内营养为何比静脉营养更重要?

对于脑出血后处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状态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胃管进行鼻饲喂养。有些人会认为,每天给病人喂甲鱼汤、乌鸡汤、牛奶、人参等高营养食物,已经足够补充营养。然而,这种想法并不科学。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天只靠几顿流食维持,一周之后是否能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更何况是身体正在恢复、对抗感染的重症患者。

还有人认为,医生已经安排了静脉营养,应该可以满足需求。但其实,静脉营养存在诸多弊端。人体进化出消化系统,就是为了通过口腔摄取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自然生理机制,而静脉营养不仅会增加心脏负担,还容易导致营养供给不足,甚至引发肠道细菌移位。一旦这些细菌进入血液,就可能引发菌血症、败血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肠内营养应何时开始?摄入量如何计算?

根据国内外指南,建议在发病后24至48小时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支持。那么,具体应摄入多少能量合适呢?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kg)来估算。推荐每日摄入量为25-30kcal/kg。例如,一个体重50kg的患者,每日所需热量应在1250至1500kcal之间。

肠内营养不仅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还能为机体提供恢复所需能量。很多家属会问,知道能量需求了,但到底该给病人吃什么?

选择肠内营养制剂更科学、更方便

随着医学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多种专业的肠内营养制剂。一般一瓶500ml左右的营养液,能量约为500kcal,每日喂养3瓶即可满足大部分患者需求。这类制剂不仅包含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还添加了增强免疫力的成分,比家庭自制流食更均衡、更安全。

很多患者家属在使用后发现,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后,患者体重稳定,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例如,我们科室曾有一位住院三年的患者,家属坚持使用营养制剂,患者不仅体重增加,整体状况也明显改善。相比之下,频繁输注白蛋白不仅费用高昂,效果也不持久,还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如何应对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

尽管肠内营养优势明显,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腹泻、便秘、呕吐、误吸等消化道反应。因此,喂养方式应循序渐进:第一天半瓶,第二天1瓶,第三天2瓶,逐步适应。

此外,所有营养液在喂养前应加热至37℃左右,以接近人体温度,提高耐受性。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有专门的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可供选择。

特殊患者应考虑空肠置管

对于长期昏迷、需长期留置胃管的患者(预计超过1个月),建议进行空肠置管。因为空肠位置较深,误吸风险更低,吸收效果更好,尤其适用于经常呕吐的患者。

总结:营养达标是康复的关键

总之,在脑出血急性期,科学、合理、及时的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和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营养管理,通过规范的喂养方式和合适的营养制剂,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机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不如不见2025-09-01 10:24:4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