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及其成因解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从而污染脑脊液,使其由原本清澈的液体变为含有血液的浑浊液体。该病症的发生通常与自发性因素或外伤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成因

从临床角度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种是外伤引起的继发性出血。其中,自发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这种情况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需及时诊断与治疗。

自发性出血的常见诱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与血管异常相关,如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或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破裂等。这些病变可能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突发破裂,造成严重后果。

蛛网膜下腔的结构与功能

蛛网膜是位于大脑外层的重要结构,处于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是一层富有弹性的薄膜。它与软脑膜之间形成的空间被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充满了脑脊液。

脑脊液的作用

脑脊液是一种类似水的透明液体,在蛛网膜下腔中循环流动,覆盖于大脑和脊髓表面,起到缓冲、保护和营养供给等作用。当出血发生时,脑脊液被血液污染,不仅影响其正常功能,还可能引发颅内压升高、脑组织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王小小鹏鹏2025-09-02 09:00:3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