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与成因解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当血液进入该腔隙后,原本清澈的脑脊液会变得浑浊,并可能呈现血性液体状态。这种疾病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发性出血,另一种是外伤性出血。

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区别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情况,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通常继发于头部外伤,例如脑皮层血管因撞击而破裂。

蛛网膜下腔的解剖结构

蛛网膜位于大脑的软脑膜之外、硬脑膜之下,是一层富有弹性的薄膜。它与软脑膜之间形成一个充满液体的空间,称为蛛网膜下腔。这个腔隙中充满了脑脊液,这种液体呈水样透明,不仅起到缓冲和保护大脑的作用,还参与脑部代谢和循环。

脑脊液的功能与作用

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中循环流动,覆盖于大脑和脊髓表面,起到机械缓冲、营养供给和维持颅内压稳定的作用。当蛛网膜下腔发生出血时,血液混入脑脊液,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压,甚至引发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

向前走便是了2025-09-02 09:03:0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