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与分类解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血管发生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这种出血类型通常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是脑卒中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种。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类

1.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源于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异常破裂,如常见的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以及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发的微动脉瘤破裂等。这些病变一旦破裂,血液便会流入蛛网膜下腔,造成急性颅内压升高和脑组织损伤。

据统计,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所有急性脑卒中的10%,其年发病率约为1.9至5.4人/(年·10万人),即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6到20人会罹患此病。

2.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指颅内其他部位的血肿穿透脑组织后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发的出血。这种类型的出血通常是在其他脑出血性疾病基础上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出血相似,但病因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症状与风险

该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患者常形容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或“炸裂样头痛”。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应高度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并立即就医。

该病的死亡率极高,危害极大。据临床数据显示,首次出血的死亡率可达30%,若再次出血,则死亡率将上升至70%左右。因此,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吉祥如意2025-09-02 09:19:5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