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皮试后发红是怎么回事
肺结核皮试,又称为PPD试验,是一种用于初步筛查是否感染结核杆菌的常见检测方法。在进行皮试后,注射部位出现发红现象,通常意味着可能存在阳性反应。这种反应需要结合硬结的大小以及其他皮肤表现来综合判断。
肺结核皮试结果的判断标准
皮试通常是在前臂内侧注射一定剂量的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然后在48至72小时后由专业人员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判断结果主要依据局部硬结的直径大小,而非仅仅依据皮肤是否发红。
皮试结果的具体分类
如果注射部位形成的硬结直径小于5毫米,通常被判定为阴性(-);若硬结直径在5到9毫米之间,则为弱阳性(+);当硬结直径达到10到19毫米时,属于中度阳性(++);而如果硬结直径超过20毫米,或者出现水疱、溃疡、坏死及局部淋巴结炎等表现,则被定义为强阳性(+++)。
不同结果的临床意义
皮试后发红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如果结果为弱阳性或中度阳性,并不能直接确诊为肺结核,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只有在出现强阳性反应时,才可能提示体内存在活动性结核感染,需要进一步检查并考虑抗结核治疗。
注意事项与后续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PPD皮试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例如,曾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可能出现假阳性;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即使感染结核杆菌也可能表现为阴性反应。因此,在解读结果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
如果皮试结果显示为阳性,特别是强阳性,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胸部X光、痰液检查等进一步评估,以明确是否患有肺结核,并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需要开始抗结核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