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女性确诊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辨证施治取得显著疗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作处理)
病例摘要
本病例为一位42岁女性患者,持续反复咳嗽超过四个月。其咳嗽特点表现为夜间加重,伴有胸闷、憋气及阵发性发作,经诊断确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即中医所称“哮病”。该病并非单纯感染所致,因此单纯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治疗方案采用中药辨证施治,配合部分对症药物,最终实现症状显著缓解。
基本信息与治疗概况
- 性别:女
- 年龄:42岁
- 疾病类型:咳嗽变异性哮喘
- 就诊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就诊时间:2011年4月
- 治疗方案: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具体方剂为半夏泻心汤加减,包含南沙参、生黄芪、姜半夏、干姜、黄芩、黄连、陈皮、厚朴、甘草、款冬花、紫菀、杏仁等药材。
- 治疗周期:门诊治疗,自行服药两周
- 治疗效果:咳嗽明显减轻,其他伴随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
一、初诊情况
患者肺部听诊无异常,主诉持续咳嗽四个月,曾在外院服用多种止咳、抗过敏及抗生素药物,如复方甘草片、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孟鲁司特钠片、头孢类抗生素,甚至静脉注射左氧氟沙星,但效果不佳。
当前症状包括夜间咳嗽剧烈、咳醒、干咳少痰、食后胃部胀满、咽干咽痒、自汗、畏寒,大小便正常。舌象显示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腻微黄,脉象弦滑。胸部X光片与血常规检查均正常,肺功能正常,气道激发试验呈阳性,初步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辨证属“哮病”。
二、治疗过程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后,患者因担心激素副作用,拒绝使用吸入型激素药物,遂决定采用中药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认为,患者病机为脾胃失调、肺气失宣,治疗原则为辛开苦降,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辅以养肺止咳药物。具体处方包括南沙参、生黄芪、姜半夏、干姜、黄芩、黄连、陈皮、厚朴、甘草、款冬花、紫菀、杏仁等。
三、治疗结果
患者服药7天后首次复诊,自述咳嗽明显减轻,夜间可安睡,咽干咽痒症状缓解。舌苔转为白腻,脉象仍为弦滑,但心下痞胀已消失。继续服用7剂中药后再次复诊,咳嗽基本消失,胸闷等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
综上所述,经过两周的中药治疗,患者咳嗽症状基本消除,整体状况显著改善。
四、生活管理与注意事项
避免诱发因素
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慢性气道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源及刺激性气味,如冷空气、香水、花露水等。
预防感冒
季节交替时容易感冒,而感冒是诱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饮食调理
急性发作期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油腻、过咸、过甜食物,以防加重咳嗽或生痰。同时注意营养均衡,增强体质。
作息规律
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
五、医生临床体会
对于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西医通常推荐吸入激素类药物控制炎症。而中医则主张辨证施治,结合患者体质与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例患者从脾胃论治,采用辛开苦降法,兼顾养肺止咳。因患者久咳伤及肺胃气阴,故将人参替换为南沙参,以益气养阴、化痰止咳,同时减少干姜、半夏的燥性副作用。
若咳嗽为痉挛性,可酌加穿山龙、地龙以解痉止咳;若伴有过敏性鼻炎等上气道综合征,可加入苍耳子、辛夷、白芷等药物;咳嗽日久者可加黄芪、五味子以补肺气;若患者形寒怕冷、反复发作,可配伍仙茅、仙灵脾温补肾气;大便稀溏者则加补骨脂、葛根以健脾止泻。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不仅症状缓解迅速,整体体质也得到改善,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