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男性确诊肺泡癌,手术联合靶向治疗有效控制病情!
摘要:本文讲述了一位54岁中年男性因持续性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诊,最终确诊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例。患者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右肺中下叶切除术,并在术后进行了靶向药物治疗,病情得到了良好控制,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通过该病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肺泡癌的早期识别、治疗策略及术后管理。
一、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54岁
疾病类型:细支气管肺泡癌
就诊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8月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右肺中下叶切除术)联合靶向治疗(吉非替尼片)
治疗周期:住院10天,术后长期口服靶向药物并定期复查
治疗效果: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见肿瘤进展或转移
二、初诊过程
患者为54岁男性,因出现持续性刺激性干咳、喘息及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前来就诊。初步体检后,医生安排其进行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右下肺存在一个约6厘米大小的占位性病变,边缘不规则,并伴有树枝状支气管影,提示可能存在恶性病变。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下肺背段开口明显狭窄,B6a+c亚段黏膜粗糙。同时,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显示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为肺癌,遂安排住院以便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三、治疗过程
入院后,医生为患者实施了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确认为细支气管肺泡癌。随后进行的全身PET-CT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表明肿瘤仍处于局限阶段。
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后,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同意后,在全麻下行右肺中下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将病变组织及周围可能受侵犯的组织一并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最终确认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给予头孢呋辛钠静脉注射预防感染。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突变阳性,因此在术后开始口服吉非替尼进行靶向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在后续随访中,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迹象。
四、治疗成果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一般情况稳定,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10天后顺利出院。
出院后继续口服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并按医嘱定期返院复查。胸部CT、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肿瘤控制良好,病情稳定。
五、康复建议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医生在出院时特别叮嘱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
- 饮食管理: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坚决戒烟戒酒;
- 定期复查:按时返院进行各项检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六、医生总结与思考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一种相对低度恶性的肺部肿瘤,生长速度较慢,若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为理想。本病例中,患者因症状明显及时就诊,经过系统检查明确了诊断,并在早期阶段接受了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该病例可以看出,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对于肺泡癌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同时,基因检测在指导靶向药物选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术后长期随访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维持,也有助于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希望该病例能为公众提供一定的健康警示作用,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群体,应定期进行肺部健康检查,提高肺癌的早诊率和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