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医院感染类型,尤其多见于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由于深静脉导管通常被放置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部位,若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两周,感染风险将显著增加,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
常见临床症状
患者感染后通常会出现一系列全身性反应,其中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发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并伴有明显的寒战。此外,血液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体内存在感染病灶。如怀疑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将导管部分送检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致病菌。
处理措施与注意事项
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为导管相关性感染,首要措施是及时拔除导管。拔管过程中应采用回吸技术,尽可能清除附着在导管周围可能存在的脓性分泌物或生物膜,以减少感染源。
术后护理与抗感染治疗
拔管后应立即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防止局部血肿形成。术后还需继续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也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中药制剂,如血必净注射液,通过静脉滴注方式辅助控制炎症反应和促进恢复。
预防与监测
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应加强日常监测,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局部感染迹象,并密切注意体温变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置管部位、控制留置时间等措施,也是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