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与预防措施解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患者体内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在拔除导管后的48小时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有发热(体温超过38℃)、寒战、低血压等典型感染症状。此外,若患者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并且从导管尖端培养出的病原微生物与血液中培养出的微生物一致,则可确诊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机制
该类感染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置管过程中进入体内;二是导管接头被污染,导致病原体沿导管外壁进入血液;三是血行播散,即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通过血液传播至导管部位。这些机制共同导致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因素
操作因素
操作者在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或者未采取最大化的无菌屏障,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置管技术不规范、导管维护不当等也容易引发感染。
导管相关因素
导管的材质、种类以及留置的位置也会影响感染的发生率。例如,多腔导管比单腔导管更容易引发感染,而股静脉置管相较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风险更高。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的皮肤清洁状况、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也是影响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免疫力低下或皮肤菌群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如何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预防措施应贯穿于置管前、置管中和置管后的全过程。首先,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人员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及无菌隔离衣,并使用大面积无菌铺巾,确保最大无菌屏障。
其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导管前后都应进行手部消毒。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也非常重要,通常建议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作为置管部位,以降低感染风险。
最后,在导管留置期间,应每天评估导管是否仍有必要保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留置。同时,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部位的清洁干燥,有助于减少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