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关注慢性呼吸疾病
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三被定为“世界慢阻肺日”,旨在提高公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和防治意识。2021年11月15日,正值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百姓常说的“老慢支”或“老慢气”,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类型。这种疾病在冬季尤为高发,与气温下降、空气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吸烟是慢阻肺的首要诱因
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原因。在所有慢阻肺患者中,超过90%的人有主动或被动吸烟的经历。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就越高,这也是为何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长期吸入会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多以及肺泡结构破坏,最终引发不可逆的肺功能下降。
警惕慢阻肺的早期信号
慢阻肺在早期常常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长期慢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活动后感到气短、胸闷等。如果长期暴露在烟草烟雾或空气污染环境中,并出现上述症状,应提高警惕。此外,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病史、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早期发现是关键
由于慢阻肺发展缓慢且隐蔽,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因此,专家建议: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如果出现活动后气急、或持续咳嗽、咳痰超过三个月的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早期诊断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慢阻肺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指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四大慢病”。在我国,慢阻肺的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疾病负担均居高不下,成为慢性病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慢阻肺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照护负担。
慢阻肺与哮喘的区别
虽然慢阻肺和哮喘都属于慢性呼吸道疾病,但两者在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上存在显著差异。哮喘患者在去除刺激因素后,气道通常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慢阻肺患者的气道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病情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此外,抗生素在慢阻肺治疗中仅用于控制感染,不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因此,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个体化治疗。
科学防治慢阻肺的五大要点
1. 戒烟是根本
戒烟是预防和治疗慢阻肺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一旦确诊慢阻肺,戒烟更是当务之急,有助于延缓肺功能下降。
2. 保持空气清新
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厨房油烟、粉尘等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室内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 预防感冒
感冒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患者应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尤其在冬季,外出时应注意保暖,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的频率。
4. 适度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推荐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过程中如出现呼吸困难或疲劳,应立即休息。急性发作期应暂停锻炼,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恢复。
5. 提高治疗依从性
慢阻肺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直接影响病情控制效果。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遵循医嘱是控制病情、减少急性发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