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男性出现咳痰发热气短症状,最终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有两年间歇性咳嗽病史,近期症状加重并伴随活动后呼吸困难。此前曾因感冒出现咳嗽、咳黄黏痰、发热及气短,症状持续加重。患者曾拒绝激素治疗,后因病情进展入院。经影像学与相关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经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病情趋于稳定。
患者基本信息
- 性别:男
- 年龄:60岁
- 疾病类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就诊时间:2021年12月
- 治疗方案:醋酸泼尼松片 + 阿莫西林胶囊 + 吡非尼酮片联合治疗
- 治疗周期:住院10天,门诊随访3个月
- 治疗效果:症状显著缓解,病情稳定
一、初诊情况
该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间歇性干咳,无明显诱因,未伴随发热、胸痛、盗汗、消瘦、关节痛、口眼干、脱发、皮疹、光过敏等其他系统症状。2020年3月在当地医院进行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双肺小叶间隔增厚,呈现网格状改变,但患者未接受治疗,日常活动能力未受影响。
2021年9月,患者因受凉出现感冒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清涕、咳嗽伴有白痰,服用感冒灵颗粒后上呼吸道症状有所缓解,但咳嗽持续,活动后出现胸闷、喘息。患者平地行走约100米或爬楼3层即感呼吸困难,未出现发热、胸痛或咯血等症状。复查CT显示双肺弥漫性网格影和磨玻璃影,以外带和胸膜下为主,初步怀疑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建议使用激素治疗,但患者拒绝。
近三个月来,患者活动后气短症状逐渐加重,运动耐量明显下降。6天前因再次感冒,出现咳嗽加剧、咳出大量黄黏痰,伴有发热和进行性气短,无胸痛或盗汗。1天前因症状加重就诊于我院急诊,随后被收治入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二、诊疗过程
患者病程较长,且此前未接受系统治疗,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有所加重。为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入院后采取了以下检查与治疗措施:
1. 支气管镜检查与病原学检测
通过支气管镜采集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排除感染性因素。结果显示无感染病原体,提示病情加重可能与基础疾病进展有关。
2. 肺泡灌洗液细胞分析
灌洗液中未发现癌细胞,但观察到较多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提示存在肺部慢性炎症反应。
3. 自身免疫抗体检查
ANA谱与ANCA相关抗体均为阴性,结合患者无典型结缔组织病相关表现,如关节痛、皮疹、口干眼干等,基本排除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
4. 影像学特征分析
肺部CT显示双肺胸膜下区域存在网格影和蜂窝样改变,并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符合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5. 治疗方案制定
鉴于患者近期有感冒史及黄痰增多,考虑存在继发感染,给予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治疗。同时加用醋酸泼尼松片控制肺部炎症反应,并计划出院后加用吡非尼酮片以延缓疾病进展,激素逐步减量直至停药。
三、治疗效果评估
患者在接受激素治疗后,呼吸困难、发热及咳嗽症状迅速缓解。住院第10天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有所吸收,病情明显改善,符合出院标准。
由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出院后需继续口服吡非尼酮片,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激素剂量。同时建议定期复查肺部CT和肺功能,以监测病情变化。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
患者出院后需注意以下事项,以促进康复并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
1. 严格遵医嘱用药
必须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肺部CT和肺功能,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 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肺功能恢复。
3. 适度锻炼与症状监测
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如出现呼吸困难、咳痰增多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医生诊疗体会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预后较差的慢性肺部疾病,常因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许多患者误认为是普通感染性疾病,或对使用激素治疗存在抵触心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临床上,许多疾病均可表现为类似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炎特征,因此在确诊前需进行鉴别诊断:
1. 职业或环境暴露引起的间质性肺病
长期接触无机或有机粉尘(如矿工、农民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需详细询问职业史。
2.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
多种结缔组织病均可导致肺部间质病变,因此入院后需完善肌炎特异性抗体谱、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等,以排除此类疾病。
本例患者经过系统检查与治疗,最终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并在规范治疗后获得良好恢复。虽然该病预后较差,但只要及时就医、坚持治疗,仍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