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何会引发肺栓塞?这些知识你必须了解!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忽视,可能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很多人对这种疾病缺乏了解,往往在症状出现时选择“忍一忍”,殊不知这种做法可能带来致命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期与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发病时间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通常来说,从出现腿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开始,14天之内属于急性期;14天到30天之间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则进入慢性期。这种分期并非随意划分,而是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急性期为何特别危险?

在急性期,血栓最容易脱落,从而引发一种致命性并发症——肺栓塞。很多患者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腿上的血栓会跑到肺里去呢?

血液循环机制揭秘血栓迁移路径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组成。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而静脉则将缺氧的血液送回心脏,最终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当下肢深静脉中形成血栓时,这些血栓并不会一直固定不动。它们可能随着血液流动进入下腔静脉,最终到达肺部的小血管中,造成阻塞。尤其是在患者下床活动时,腿部肌肉收缩会增加静脉压力,使血栓更容易脱落。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一旦肺部血管被血栓堵塞,患者可能迅速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咳血等症状。如果血栓体积较大,或者堵塞了肺动脉主干,还可能引发急性右心衰竭,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为什么疼痛减轻不等于病情好转?

有些患者在几天后发现腿部疼痛减轻,误以为是病情好转。实际上,这可能是血栓已经完全堵塞血管,导致局部压力降低,疼痛感反而减轻。与此同时,血栓可能仍在不断生长,形成所谓的“正反馈”效应——血栓刺激更多凝血因子聚集,进一步加重病情。

医学影像检查显示,原本只有几厘米的血栓,几天后可能增长到10厘米甚至20厘米以上。这种变化往往发生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症状也与急性期有所不同。

错误护理可能加重病情

一些人认为泡脚、捶腿可以缓解腿部不适,但这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说是错误的做法。在急性期,按摩、捶打腿部不仅无法缓解病情,还可能加速血栓脱落。泡脚时热水导致血管扩张,可能加重静脉淤血,增加血栓脱落的风险。

对于慢性期患者,虽然可以适度泡脚,但水温应控制在40℃以下,避免高温刺激引发不良反应。

何时需要及时就医?

生活中腿部肿胀、疼痛并不少见,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立即就医。但患者可以通过两个简单的方法进行初步判断:直腿伸踝试验和腓肠肌压痛检查。如果怀疑是血栓引起的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确诊。

此外,医生常用Wells评分表来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每项症状对应1分,总分越高,血栓风险越大:

  • 总分低于0分:血栓可能性较低
  • 总分1~2分:可能存在血栓
  • 总分≥3分:血栓风险较高,需尽快就医检查

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腿部肿胀、疼痛,尤其是单侧症状明显时,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和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执着一生2025-09-15 09:29:38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