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症的成因与危害解析
肺血栓栓塞症是指由于栓塞物质进入肺动脉系统,造成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的阻塞,从而影响肺部正常血液供应,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一种严重疾病。最常见的栓子类型是血栓,但也存在其他如脂肪颗粒、空气栓子、误入静脉的药物颗粒,甚至因静脉导管断裂残留体内引发的栓塞。
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重要性
肺血栓栓塞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致死性疾病。尤其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肺栓塞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处理,极易引发严重后果甚至猝死。
主要栓子来源与发病机制
深静脉血栓是主要诱因
大多数肺血栓栓塞病例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于已经确诊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医生通常建议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系统,引发肺栓塞。
其他常见诱因分析
除了深静脉血栓,外伤也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因素。严重创伤,尤其是骨盆、下肢骨折等情况,容易引发大面积肺栓塞,从而造成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来不及抢救。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影响,体内常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肺栓塞风险。此外,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诱因,例如妊娠期、长期服用避孕药、某些代谢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统异常疾病,也都可能成为肺血栓栓塞的诱因。
如何预防与应对肺栓塞
了解肺血栓栓塞的成因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术后患者、肿瘤患者、长期卧床者以及有血栓家族史的人群,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进行药物抗凝或物理预防措施,如穿戴弹力袜、使用间歇性气压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