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肺栓塞是如何发生的?
在各类外科手术之后,尤其是大型手术或者骨科手术后,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种情况下,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减缓,容易形成血栓,医学上称为深静脉血栓(DVT)。如果这些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就会造成肺动脉的阻塞,引发肺栓塞(PE),这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为什么术后容易发生肺栓塞?
术后患者由于活动减少、麻醉影响、血管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容易形成静脉血栓。特别是骨科、妇科、泌尿外科等手术后,若未采取有效的抗凝和康复措施,发生血栓的风险更高。一旦血栓从静脉壁脱落,便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造成肺动脉分支的阻塞,从而引发肺栓塞。
肺栓塞有哪些临床表现?
肺栓塞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有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咳嗽,甚至咯血。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晕厥,甚至猝死。因此,术后患者若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性。
如何诊断和治疗肺栓塞?
目前,肺栓塞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胸部CT血管造影(CTPA)、D-二聚体检测、下肢静脉超声等。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位置和范围,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 抗凝治疗: 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等。
- 溶栓治疗: 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来溶解血栓。
- 腔静脉滤器: 若患者存在抗凝禁忌或反复发生血栓脱落,医生可能会建议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血栓进入肺动脉。
- 外科取栓: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或介入手段直接取出血栓。
如何预防术后肺栓塞?
预防是关键。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使用弹力袜、间歇性气压装置,必要时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血栓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
总之,术后肺栓塞是一种危险但可防可治的并发症。提高警惕、早期识别、及时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其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