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频繁打呼噜是怎么回事
睡觉时经常打呼噜,医学上称之为鼾症,主要是由于空气在通过狭窄的呼吸道时,尤其是在咽喉或声带部位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打呼噜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身体过度疲劳、感冒、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饮酒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导致的上呼吸道肌肉张力下降等。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呼吸中枢的敏感性,从而引发打呼噜现象。一般来说,轻微的打鼾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打呼噜可能隐藏的健康风险
医学界更为关注的是伴随有睡眠呼吸暂停的鼾症,这种情况被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这类打呼噜不仅声音大,而且常常伴有间歇性的呼吸停止,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下降,长期下去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缺氧状态会引发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 长期缺氧可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心律不齐、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等严重疾病。更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夜间猝死。
对儿童发育的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打呼噜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由于夜间睡眠质量差,儿童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减弱等问题,长期下去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打呼噜应引起足够重视
虽然打呼噜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的潜在危害。尤其是当出现白天嗜睡、夜间憋醒、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评估,以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
改善生活方式也是缓解打呼噜的重要手段,例如控制体重、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熬夜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或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设备等专业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