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鼾症手术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儿童鼾症通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体表没有明显切口,但手术过程中及术后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家长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前,应全面了解这些潜在风险,并做好术后护理工作,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
术后出血是儿童鼾症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腺样体和扁桃体切除过程中更为常见。这两个部位位于鼻咽腔与口咽腔,血管丰富,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出血情况。
术后出血通常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术后一周左右,此时伤口处会形成一层保护性的白膜,白膜在术后约20天内逐渐脱落,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出血并伴随疼痛。
为减少出血风险,术后饮食管理尤为重要。儿童在麻醉清醒后6小时内应以冷流质食物为主,如冷牛奶、凉开水等;术后第二天起至伤口完全愈合前,应食用温凉的软食,如稀饭、面条、米粉、蒸鸡蛋等。同时,应避免大声喊叫、剧烈运动等行为,以免诱发出血。
术后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儿童术后伤口较为特殊,无法使用常规的络合碘进行消毒,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尤为关键。由于儿童的吞咽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食物残渣可能残留在手术创面上,若不及时清理,4-6小时内就可能滋生厌氧菌,进而引发感染。
感染的表现包括高热、伤口剧烈疼痛、出血加剧等。为了预防感染,每次进食后建议儿童大量饮水或进行漱口,以冲刷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保持创面清洁。
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分析
虽然扁桃体切除后复发的概率较低,但腺样体的复发率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腺样体缺乏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或器械,都难以将其完全切除。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腺样体尽可能切除平整,以保证气道通畅。术后即使腺样体有一定程度的增生,也不一定需要再次手术。通常在儿童12-13岁之后,扁桃体和腺样体会逐渐萎缩,如果增生未造成气道堵塞或未引发打鼾及相关并发症,一般无需进一步干预。
总结与建议
总体而言,儿童鼾症手术虽然属于微创范畴,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家长应在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孩子的病情及手术方案,并在术后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以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科学的术后管理不仅能加快恢复速度,还能有效预防出血、感染及复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