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主要诊治哪些疾病?全面解析常见与高发呼吸道病症
很多人对呼吸内科的认知仍停留在“治疗感冒、咳嗽”的层面,实际上,呼吸内科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常见感染到复杂慢性病、免疫性疾病乃至危重症的多种呼吸道及相关系统疾病。随着空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了解呼吸内科的主要诊疗范围,有助于患者及时就医、科学防治。
一、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肺炎
呼吸内科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是各类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及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常见的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虽然症状较轻,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并发症。更严重的病毒感染如SARS、甲型流感(甲流)、乙型流感(乙流)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需在呼吸科进行专业评估与治疗。
细菌感染方面,常见的有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尤其是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易发展为重症肺炎。若感染持续不愈,还可能形成肺脓肿,表现为高热、咳脓痰等症状,需要住院系统治疗。此外,肺结核作为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呼吸内科的重要诊治内容,需长期抗结核治疗并定期随访。
二、慢性气道疾病:慢阻肺、哮喘与呼吸衰竭
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疾病,典型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尤其在冬季加重。若病情持续进展,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病情恶化,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分为Ⅰ型(低氧性)和Ⅱ型(高碳酸性)呼吸衰竭。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重症,常由严重感染、创伤或多器官衰竭诱发,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长期慢性缺氧还会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引发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即心脏右心室因肺部病变而负担加重,最终出现心力衰竭。这类患者常表现为下肢水肿、乏力、呼吸困难加重,需多学科联合管理。
三、过敏性与免疫相关呼吸道疾病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内科另一大类常见病,属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有些患者以胸闷为主诉,称为“胸闷变异性哮喘”;而咳嗽变异性哮喘则主要表现为干咳,尤其在夜间或运动后加重,容易被误诊为咽炎或慢性支气管炎。
此外,嗜酸细胞性肺炎是一组由嗜酸粒细胞浸润肺组织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能与寄生虫感染、药物反应或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需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及肺活检综合判断。
四、肺血管疾病: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
除了肺实质病变,呼吸内科也关注肺血管系统疾病。其中,肺栓塞是最具潜在危险性的急症之一,通常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严重者可猝死,必须尽早诊断并溶栓或抗凝治疗。
肺动脉高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于慢性肺病、心脏病或结缔组织病者更为常见。患者常感活动后气促、乏力,晚期可出现右心衰竭。该病诊断复杂,需结合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等手段明确。
此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也可能累及肺血管,导致肺血管炎,表现为肺出血、间质改变等,需风湿科与呼吸科协同诊治。
五、胸膜疾病:胸腔积液与气胸
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和胸腔内壁的一层薄膜,当其发生病变时,也会引起明显症状。胸腔积液是指液体在胸膜腔内异常积聚,原因多样,包括结核性胸膜炎、恶性肿瘤转移、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医生需通过胸水穿刺化验来明确病因,进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另一种常见胸膜疾病是气胸,多见于年轻瘦高男性或慢性肺病患者。通常是由于肺大疱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受压塌陷,引起突发胸痛和呼吸困难。少量气胸可观察吸收,大量则需胸腔闭式引流处理。
六、肺部肿瘤与间质性肺病
肺部肿瘤是呼吸内科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肺癌)。早期肺癌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CT中发现。对于可疑结节,呼吸科医生会通过影像随访、支气管镜、肺穿刺等方式进行评估,必要时转诊至胸外科或肿瘤科。
此外,肺间质性疾病是一组以肺泡壁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尘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等。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肺功能逐渐恶化,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需长期随访与个体化管理。
总之,呼吸内科不仅治疗感冒、肺炎等常见病,还承担着慢阻肺、哮喘、肺栓塞、肺癌、间质性肺病等多种复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任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呼吸介入、肺康复、远程监测等新手段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有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呼吸内科,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