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男性长期咳嗽咳痰,警惕慢性支气管炎的早期信号与科学防治
(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患者信息已做脱敏处理,旨在提高公众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认知)
摘要:警惕反复咳嗽背后的慢性隐患
一位64岁男性因受凉后出现持续性咳嗽、咳出黄色浓痰,并伴有活动后胸闷等症状前来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双肺纹理增粗,符合支气管炎表现;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显著升高。结合其长达三年每年发作超过三个月的病史,最终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经过为期10天的抗感染、化痰及止咳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本案例提醒我们:对于长期吸烟且反复咳嗽咳痰的中老年人群,应高度警惕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规范管理。
【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64岁
【疾病类型】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常见表现之一,定义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咳嗽、咳痰持续至少三个月,并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就诊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就诊时间】
2022年5月上旬(春季气温波动期)
【治疗方案】
采用联合用药策略:
- 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他啶 +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广谱抗生素,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
- 口服药物: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促进痰液排出)、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缓解咳嗽、气喘症状)
【治疗周期】
门诊综合治疗共10天,后续纳入慢病管理体系,定期随访监测肺功能及病情变化。
【治疗效果】
经系统治疗后,患者咳嗽频率显著减少,痰量明显下降,由黄脓痰转为少量白色泡沫痰,活动耐力增强,胸闷感基本消失。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均回归正常范围,治疗响应良好。
一、初诊回顾:从症状演变看疾病线索
患者自述近3年来每到冬春交替或天气骤变时即出现晨起剧烈咳嗽,咳出大量黄白色泡沫样痰,尤其在清晨起床和夜间加重。咳嗽严重时常伴随轻度胸闷,但无咯血、高热或胸痛等警示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症状每年持续时间均超过3个月,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一周前因穿衣不当受凉后症状再次急性加重,表现为频繁咳嗽、咳出黄绿色浓痰,稍作体力活动即感呼吸不畅,曾在家中自行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川贝止咳糖浆”,但疗效不佳,症状未见缓解。
既往健康史方面,患者有长达40余年的吸烟史,平均每日吸烟约20支,属于重度吸烟者,这是慢性支气管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否认饮酒习惯,无已知药物过敏史,家族中亦无明确遗传性肺病记录。
体格检查结果:
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尚可。听诊发现双肺呼吸音略低,未闻及典型干啰音或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部柔软无压痛。外周血氧饱和度在静息状态下维持在96%以上,暂无呼吸衰竭征象。
二、深入检查:多维度评估明确诊断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肺部疾病,医生安排了一系列系统性检查:
- 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双肺纹理明显增多、增粗,呈条索状改变,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特征,未见结节、占位或肺气肿征象。
- 血常规+CRP:白细胞计数达12.8×10⁹/L(升高),中性粒细胞占比83%,C反应蛋白高达76mg/L,提示存在明显的细菌性炎症反应。
- 降钙素原(PCT):轻度升高,支持细菌感染判断。
- 痰培养及病原学检测: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检测均为阴性,排除了特定病毒感染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 动脉血气分析:PaO₂轻微降低,PaCO₂正常,提示轻度换气功能障碍,尚未发展至呼吸衰竭阶段。
综合上述临床资料,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最终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
三、科学治疗:精准用药控制急性发作
针对本次急性加重的情况,治疗重点在于控制感染、促进排痰、缓解气道痉挛。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选用注射用头孢他啶联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输注,前者为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后者为喹诺酮类广谱抗生素,能有效覆盖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致病菌及非典型病原体,两者联用可实现更全面的抗感染覆盖。
同时配合口服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通过调节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促进纤毛运动,帮助痰液顺利排出;联合使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其中含有的成分如甲氧那明、氨茶碱、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可协同发挥止咳、平喘、抗过敏作用,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不适感。
经过连续10天的规范治疗,患者症状逐步缓解,复查血常规各项炎症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四、康复指导:预防复发是关键
在症状缓解的同时,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了慢性支气管炎的长期管理要点:
首先强调必须彻底戒烟。烟草烟雾是导致气道损伤和炎症持续的核心诱因,继续吸烟将极大增加病情进展为肺气肿、肺心病甚至呼吸衰竭的风险。
其次建议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冬季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研究证实,规律接种疫苗可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降低30%-50%。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远离油烟、粉尘、工业废气等有害环境。饮食上宜清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少食辛辣、油腻食物,防止诱发咳嗽。
鼓励患者根据身体状况开展适度的有氧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呼吸操等,逐步提升心肺耐力。必要时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肺康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技术,有助于改善通气效率,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
五、医生提醒:重视慢咳不可掉以轻心
慢性支气管炎虽初期症状看似普通,实则是一种潜在危害极大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尤其在中老年吸烟人群中,很容易被误认为“老烟枪的正常反应”而忽视治疗,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
因此,凡是有长期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超过两年、每年发作超过三个月的人群,都应主动前往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测及相关影像学筛查,争取早诊断、早干预。
此外,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剧烈时期,更应加强自我防护,避免过度劳累和感冒。一旦出现咳嗽加剧、痰色变黄或绿、发热、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滥用抗生素或延误治疗时机。
六、结语:健康管理决定疾病走向
本例患者通过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和积极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成功控制了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这不仅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有效干预手段,也凸显了患者自身健康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未来仍需坚持定期随访,动态监测肺功能变化,构建个性化的长期防控体系。只有医患携手,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守护每一次顺畅呼吸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