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尘肺病?全面解析八大防护措施

尘肺病是我国当前最为普遍的职业病,占全国职业病报告总数的80%以上,严重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会导致肺部组织发生不可逆的纤维化,进而引发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科学、系统地开展尘肺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实践经验,总结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综合防治方针,为各类涉尘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防控路径。

一、“革”:技术革新,从源头消除粉尘危害

改革生产工艺和更新生产设备是根除粉尘污染的根本手段。通过引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以及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工直接接触粉尘的机会。例如,在矿山开采、建材加工、金属冶炼等行业中,采用远程操控、自动送料、封闭式破碎等先进技术,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显著降低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浓度。企业应积极投入技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制造转型,从根本上切断尘肺病的产生源头。

二、“水”:湿式作业,有效抑制粉尘扩散

在可行的生产环节中推行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且高效的降尘方式。通过喷雾洒水、湿法破碎、湿式钻孔等方法,使粉尘在产生初期就被水分包裹,从而防止其在空气中飞扬扩散。特别是在采矿、隧道施工、石材切割等高粉尘环境中,配备高压喷雾装置或自动加湿系统,可大幅降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含量,改善作业环境质量,保护工人呼吸健康。

三、“密”:密闭尘源,阻断粉尘外泄通道

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和输送过程实施密闭处理,是控制粉尘逸散的关键措施。可通过全封闭管道传输物料、使用密闭式粉碎机、研磨机等方式,将粉尘限制在特定空间内。对于无法完全密闭的操作区域,也应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前提下,采取半封闭围挡、屏蔽罩或隔离间等物理隔离手段,有效遏制粉尘向工作场所扩散,提升整体防尘效果。

四、“风”:通风除尘,强化空气净化能力

当密闭措施难以完全覆盖或存在泄漏风险时,必须辅以机械通风与除尘系统

根据不同车间布局和工艺特点,合理设计全面通风或局部排风装置。例如,在打磨、焊接、装料等局部产尘点安装吸尘罩和高效过滤设备,配合风机将含尘空气抽出并净化后排入大气。定期维护通风系统,确保其运行效率,是保障空气质量持续达标的重要环节。

五、“护”:个体防护,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即使采取了工程控制措施,仍可能存在残留粉尘暴露风险,因此个体防护装备(PPE)不可或缺。劳动者应根据岗位粉尘类型和浓度,正确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尘口罩或呼吸器。选择时需关注其过滤效率(如KN95、KP100等级)、贴合度与佩戴舒适性,并做到定期更换滤芯或整套设备。企业应统一采购合格产品,并监督员工规范使用,杜绝因防护不当导致的健康损害。

六、“管”: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制定粉尘危害防控专项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防尘设施运行维护规程、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检测计划、职业病隐患排查机制、应急处置预案等。同时,应设立专门的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监管与数据记录,确保各项防尘措施落地执行,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七、“教”:加强培训教育,提升全员防护意识

职业卫生知识普及是预防尘肺病的重要支撑。企业应对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及一线劳动者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内容涵盖粉尘危害特性、防护措施操作方法、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规范、职业健康权利义务等。通过案例讲解、实操演练、考核评估等形式,增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营造“人人懂防护、人人重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

八、“查”:定期健康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是识别早期尘肺病变、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手段。医疗机构应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进行胸部X光片、肺功能测试等专项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人群严禁从事粉尘作业: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间质性肺病或已出现肺功能损伤者。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调离原岗位并进行医学观察或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防治尘肺病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落实、员工参与三方协同推进。只有全面落实“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才能真正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职业病防控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呼吸健康与合法权益。

游在北极的鱼2025-09-19 08:43:5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