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及防治全解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虽然多数病例由病毒引起,但细菌感染也不容忽视。其中最常见的致病细菌包括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即化脓性链球菌),它是引发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的主要细菌病原体。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也是常见的细菌诱因,尤其在免疫力低下或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主要致病细菌类型及其特点
溶血性链球菌
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是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典型的病原体,常引起急性咽峡炎、扁桃体炎,严重时可并发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因此需及时识别和治疗。该细菌可通过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仅存在于皮肤表面,也可定植于鼻腔和咽喉部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能引发化脓性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甚至肺炎,部分菌株还具有耐药性(如MRSA),增加了治疗难度。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
这两种细菌常在病毒感染后继发出现,尤其是在感冒迁延不愈的情况下容易诱发细菌性鼻窦炎或支气管炎。肺炎链球菌还可导致中耳炎和肺炎,而流感嗜血杆菌则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属于条件致病菌。
病毒仍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首要原因
尽管上述细菌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临床上超过70%的病例是由病毒所致。常见病毒包括鼻病毒(最常见)、冠状病毒(含SARS-CoV-2)、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尤其在冬春季节高发。
典型症状表现多样
无论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感染,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初期为清涕,后期可能转为黄脓涕)、咽痛、声音嘶哑、干咳或咳痰。伴随症状还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8.5℃以上)、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和食欲减退。值得注意的是,细菌感染往往表现为症状持续加重、咽部可见脓性分泌物、扁桃体肿大伴渗出,且发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5天不缓解。
科学治疗策略:对症与抗感染并重
一般支持治疗
对于轻症患者,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应以休息、充足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缩短病程。同时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作用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板蓝根颗粒、银翘解毒片等,帮助缓解症状。
抗病毒治疗的应用
在特定情况下,如确诊为流感病毒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早期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而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则根据病情选择是否使用Paxlovid或其他抗病毒方案。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若明确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性感染后期合并细菌感染(如出现脓涕、持续高热、C反应蛋白升高等),则需考虑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第二代头孢类如头孢呋辛酯、半合成青霉素如阿莫西林(可联合克拉维酸增强疗效)、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以及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限成人使用)。但必须强调,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增加。
预防措施不容忽视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