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哪些表现?家长如何科学应对?
婴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俗称“感冒”。该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尤其在季节交替或气温变化较大的时期高发。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因此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出现一系列上呼吸道症状。
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
婴儿感染后通常表现出典型的上呼吸道症状,包括频繁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红肿疼痛、发热以及咳嗽等。初期可能以清水样鼻涕为主,随着病情发展,鼻涕可能逐渐变稠甚至转为黄绿色。部分婴儿还会出现轻微的声音嘶哑或呼吸时有鼻塞音。
发热与全身反应需密切关注
发热是婴儿上感常见的全身反应之一,体温可轻度升高至38℃左右,也可能达到39℃以上。年龄越小的婴儿,症状往往越不典型,有些孩子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烦躁哭闹或睡眠不安,而缺乏明显的咳嗽或流涕。因此,家长应综合观察孩子的整体状态,不能仅依赖单一症状判断病情。
消化系统症状也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婴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会伴随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或拒奶等。这主要是因为婴幼儿的咽部淋巴组织较为丰富,病毒感染可能波及胃肠道,或因吞咽大量鼻腔分泌物刺激肠胃所致。这些非典型表现容易被误认为是胃肠炎,家长需仔细辨别。
家庭护理的关键措施
对于轻症婴儿,大多数上感可在家中进行对症护理。首要任务是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建议每4-6小时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若体温超过38.5℃且伴有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同时,应保证宝宝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约20-24℃),湿度控制在50%-60%,有助于缓解鼻塞和咳嗽。鼓励少量多次喂水或母乳,防止脱水,也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如何正确处理鼻塞与咳嗽?
针对鼻塞问题,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雾帮助软化分泌物,随后用吸鼻器轻轻清理,改善呼吸通畅性。对于干咳或夜间咳嗽影响睡眠的情况,不建议自行使用止咳药,尤其是两岁以下婴幼儿,应在儿科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用药。
警惕重症疾病的早期信号
虽然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为自限性疾病,7-10天内可自行恢复,但家长仍需警惕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例如,肺炎、喉炎、支气管炎、脑膜炎等在初期也可能表现为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果婴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极差、频繁呕吐、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此外,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有先天性心肺疾病的婴儿属于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感染迹象,更应尽早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预防胜于治疗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通过加强护理来降低婴儿患病风险。比如勤洗手、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场所、定期清洁玩具和常用物品表面、按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等。母乳喂养也被证实能显著增强婴儿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总之,婴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常见,但不可掉以轻心。科学识别症状、合理家庭护理、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并就医,是保障宝宝健康的重要环节。家长保持冷静、理性应对,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