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
呼吸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迅速导致死亡。在临床医学中,引起呼吸骤停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源于呼吸系统本身的病变或障碍,另一类则是由其他系统疾病或外部因素引发的继发性影响。了解这些病因不仅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也为紧急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一、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呼吸系统自身功能障碍是导致呼吸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可进一步细分为中枢性和非中枢性两大类型。中枢性原因主要涉及呼吸中枢调控失常,而非中枢性则多与气道物理阻塞或气体交换障碍有关。
1. 呼吸道机械性阻塞
多种情况会导致呼吸道被物理性堵塞,从而中断氧气供应。例如溺水时水分进入气道,造成肺泡通气受阻;塌方事故中的窒息、气管内异物(如食物、小玩具误吸入)堵塞气道;自缢或颈部受压引起的喉头水肿等,都会使空气无法顺利进入肺部。这类阻塞往往起病急骤,若不能及时解除梗阻,极易发展为呼吸停止。
2. 肺部气体交换障碍
即使空气能够进入肺部,某些病理状态仍会阻碍氧气从肺泡向血液的正常扩散。急性肺水肿便是典型代表,常见于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患者,肺泡内充满液体,严重影响氧合功能。此外,吸入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等窒息性气体,也会破坏肺泡结构或干扰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甚至呼吸衰竭。
3. 血液携氧和组织利用氧障碍
某些中毒性疾病虽不直接影响气道通畅,但会严重干扰氧气的运输和利用过程。例如一氧化碳中毒时,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其失去携氧能力;氰化物中毒则抑制细胞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导致组织“内窒息”,即便血液中有足够氧气也无法被细胞利用,最终引发呼吸中枢抑制和呼吸停止。
4. 呼吸中枢抑制与呼吸肌功能障碍
脑干呼吸中枢受到损害(如脑外伤、脑炎、脑肿瘤压迫)可直接导致呼吸节律紊乱甚至完全停止。此外,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前角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会影响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的正常收缩,造成呼吸肌麻痹,进而引起通气不足乃至呼吸骤停。触电、药物毒性损伤周围神经也可能导致类似后果。
二、非呼吸系统相关因素
许多看似与呼吸无关的系统性疾病或突发事件,实际上可能间接引发呼吸骤停,这类情况在急诊科和重症监护中尤为常见。
1. 药物过量或中毒
镇静催眠药(如苯二氮䓬类、巴比妥类)、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芬太尼)过量使用会强烈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下降,严重时可致呼吸完全停止。酒精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也常伴有呼吸抑制表现。
2. 心血管系统急症
心脏病发作(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或大面积肺栓塞可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发循环衰竭,继而出现缺氧性呼吸停止。此外,“心源性猝死”常以呼吸骤停为首发表现,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
3. 脑血管意外
脑卒中,尤其是脑干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可能直接损伤呼吸调节中枢,导致呼吸节律异常、陈-施呼吸(Cheyne-Stokes呼吸),甚至中枢性呼吸暂停。此类患者常伴随意识障碍,病情进展迅速。
4. 严重失血与休克
大出血或严重脱水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会导致全身组织灌注不足,包括呼吸中枢供血减少,进而诱发呼吸抑制。同时,持续缺氧会加重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抑制呼吸功能。
三、呼吸骤停的紧急应对策略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骤停,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首要措施是确保气道通畅,清除口鼻异物,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下颌法开放气道。随后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如口对口呼吸或使用简易呼吸器(球囊面罩通气),并尽快连接机械通气设备以维持有效氧合。
在开展呼吸支持的同时,必须积极查找并治疗原发病因。例如,对于药物中毒者应给予解毒剂和支持治疗;心源性原因需进行心脏监护与除颤准备;脑卒中患者则需快速影像学评估以明确诊断。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也是救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总之,呼吸骤停的成因复杂多样,既可能源自呼吸系统的结构性或功能性障碍,也可能由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所诱发。提高公众对高危因素的认知,普及急救知识,强化医疗机构的应急响应能力,是降低呼吸骤停致死率的关键所在。